我的老师是李赛美教授,她在教学、医疗一线辛勤耕耘三十多年,坚持每周3次门诊,坚持1次带教查房,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诊治疑难病,医德医术在患者中拥有良好口碑。
我有幸列入老师门墙,日侍师侧,耳提面命,得以在这些年亲睹老师治学严谨与学识丰富。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系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结合临床实践,提炼和创新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在师门之中,我深刻体会到浓厚的中医学习氛围。通过团队的力量,我们继承人对老师的门诊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包括视频、照片、文稿等等,老师则通过微信学术交流群,组织大家对门诊的临床案例进行讨论,并抽空点评点拨。在这种“集体带、带集体”的师承模式下,促进了弟子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经验分享,形成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成果。在多年积累下的海量资料中,我们也通过结合当下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数据平台,开展针对专病的学术经验梳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些实际工作,对老师临床治疗糖尿病、甲亢、情志类疾病、妇科类疾病的学术思想进行较为系统整理,发表多篇论文,也以师承项目为基础,带动相关临床科研课题的实施。可以说是收获满满!我们希望将来能把老师的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更深入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老师在临床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医精神的感召。在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常常听老师提到就是“能用便宜的药则绝不用贵的,不开大处方。每次开完处方,都要看看经费是否患者能够承受。从全局出发,考虑药物副作用,权衡利弊,选择用药,尽量为患者做‘减法’,用最少的药、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好、最大的疗效。” 正是这种良好的疗效与口碑,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这也让我对中医的传承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是关注“人”的本体,承载了中医文化教育魂脉。
弟子方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