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女,14岁,中学生,广州市人。2005年11月15日初诊。
发热恶寒1 d。患者缘于游泳受凉,继之饱食。诉同座几位同学患“水痘”,并见发热。次日发热,扪之通身灼热,恶寒甚,汗出;头痛,以后项部较明显;口不渴,不思食,大便不通,小便正常; 舌质淡,苔薄白稍腻,边有齿痕,脉浮滑数。查: 体温39. 6℃,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
中医诊断:发热(太阳病);辨证:桂枝汤证;方以桂枝汤加减。《伤寒论》第13条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其脉不缓而数,发热使然。嘱其热服,随即啜热粥,温覆被以发汗。
服药5 min,患者始头汗出,约15 min 后,遍身汗出;体温降38. 4℃,诉渴欲饮水。1时许,又述前额及侧头痛,耳闭,目灼痛,手足烦热;仍恶风,汗出;舌脉如前。思其太阳之邪太甚,内迫少阳,太阳与少阳并病,同时有直指太阴之势。《伤寒论》第276 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因疏柴胡桂枝汤以解肌祛风,和解少阳。未嘱啜粥,但温覆被褥。予祛风油搽风池、风府、大椎、睛明、太阳诸穴。
服药30 min 后,体温降至37. 8℃,头痛除,耳聪慧,精神立爽,脉见平软,思食米饭。欲食乃胃气渐苏,但湿邪仍存。原方再进1剂,汗出绵绵,稍咳,有痰嗽,邪有出路。
次晨体温37. 2℃,排出大便;诉疲乏,阴中抽痛,非尿道痛。《伤寒论》原文第88条: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馀粮丸。”思其发汗太过,伤阴故耳。因以米汤加蜂蜜调养之。患者于中餐进食后,精神大增,语音响亮,饮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