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罗颂平教授简介
    • 罗颂平工作室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经验总结
    • 经验方
    • 成才要素
    • 养生之道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临床指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发明专利
    • 论文发表
  •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 个人剪影
    • 生活逸事
    • 访谈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 读书临证心得
  • 工作室建设动态
    • 管理制度
    • 工作室建设活动
    • 分工作站建设
    • 工作室学习视频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 个人剪影
  • 生活逸事
  • 访谈
首页 >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罗颂平——为妇科患者打开一扇新的窗口[2005]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8日 02:51:15

罗   颂   平
        为 妇 科 患 者 打 开 一 扇 新 的 窗 口

立 里     李立达


  中国传统医药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与现代西医文明的冲撞、对抗和融合,随着时代浪潮的起伏,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

  今天,在中医药学的学术舞台及临床上,活跃着大批有影响有成就的医师、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的罗颂平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员。她用她的勤勉和智慧,与同仁一道,谱写着中医妇科学的新篇章。

  罗颂平,中医妇科专家罗元恺之女及其学术继承人,她传承着“勇敢探究、严谨求真”的习医精神,1983年从医至今,不断吐故纳新,开拓进取,在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月经病和不孕症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其引领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中医妇科不断向新的领地前行。

  什么突出条件让她可以担当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什么力量促使她不断探索学术上的空白和专业难题?罗颂平敞开心扉,向我们述说了她曾经走过的,那条路,那些岁月……

中医世家第三代

  罗颂平是“罗氏中医”的第三代,其祖父罗棣华以儒通医,擅长温病;其父罗元恺是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知名中医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提到父亲,罗颂平就不无骄傲:“当时中医妇科界有‘南罗北韩’之说,‘韩’是黑龙江妇科名医韩百灵,南方就是我父亲。当时岭南名医辈出,我父亲和黄老(黄耀燊)、邓老(邓铁涛)齐名,既是同学,也是同道,在学术上影响较大。”

  问及“名医辈出”的家庭背景对其人生道路、人生选择的影响,罗颂平思虑道:“实际影响就是一个学术熏陶,但并不是单纯的家传。”

  “我父亲是广东省中医专科学校毕业,他跟邓老、黄老是前后同学,是科班出身,而不是跟我爷爷学出来的。我父亲从事妇科纯粹是工作需要,他1935年毕业后主教‘金匮要略’,就是内科杂病,解放后中医学院成立,要他负责妇儿科,到了文革后,就分开成为妇科和儿科,当时儿科有黎老(黎炳南),那么我父亲就到妇科。当然,他晚年(就是70年代以后)的最后20年(他95年去世),是专门从事妇科的。我的情况不同,毕业后就在妇科了,硕士和博士都是念妇科。”

  虽然在“中医世家”长大,罗颂平的人生初衷却并非“从医”,理工科优秀的她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我一开始并不是特别想学医。但我那个时候没有机会考大学。”73年中学毕业,罗颂平进了卫生院,当过配剂员,“后来因为进了卫生系统就学中医了”。

  罗颂平表示:自己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其实并不像外人看起来的那么“舒坦”。“也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很大的压力下成长吧,在一个名人的家庭长大,都背负着一定的压力,在父亲的光环下,从不敢稍有懈怠,所以,总是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并不是舒坦。”

  虽然如此,但“压力”往往能转化成事业上的“动力”,“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什么事情都想做得更好。”

  在中医的探索之路上,罗颂平从来就是严以律己、精益求精,她所拥有的成就和殊荣,与其说是中医世家“熏陶”出来的,不如说是她个人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结果。


兴趣支撑我的事业

  罗颂平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5届学科组成员、广东省政协常委(连任两届)等诸多的社会任职,面对这些分量不轻的“光环”、头衔,罗颂平微露笑容,以一种应该是惯有的平静表情说:“没有什么,我就是搞业务的而已。有些东西要当‘虚名’看待,其实我还是一个医生,一个老师。”

  她强调:“像名气、荣誉,这些都是很‘虚’的东西,所谓可以支撑事业的,我认为还是一个兴趣在里头!”

  她说,她从医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将大把时间奉献给了科研,奉献给了学术项目,奉献给了实验,就像她自己说的,“除了看病和教书,我对科研比较感兴趣。”

  “很多人因为升职称而报课题。我1997年就当教授了,已差不多10年了,但我几乎每年都还有课题立项,这纯属一种兴趣。”她始终强调这个“兴趣”,“实际上,做科研,还是很苦的。”

  “就是说,人家在看电视,打牌,或是唱歌,做美容的时间,我就呆在书桌旁边对着电脑做这些事情,说到远大理想,好像是很崇高的东西,若没有兴趣就难以坚持下去了嘛,所以,用兴趣诠释更实在,我自己感觉是这样子。”

  罗颂平“未曾间歇”的“兴趣”,成为她勤勤恳恳投身于科研第一线的动力,让她不辞劳苦带领着学科团队在中医学领域,大胆探索创新。虽然罗颂平不停和我们说:“成就还谈不上”,但是罗颂平上交的,却是令专家、医院都满意的“答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几个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水平,在全国都处在前列,研究之广之深,多次获得权威人士好评:一个是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从80年代至今20多年,罗颂平一直“跟踪”探究其成因和防治措施,这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一个稳定持久的方向,在国内领先。第二个就是对不孕症的研究,对于不孕症的众多原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不孕、多囊性卵巢导致的月经不调、排卵障碍的不孕,还有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她们学科都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第三个方面就是围绝经期的研究,即更年期综合症的研究,在省中医院王小云教授的带领下展开,其影响也比较大。

  罗颂平介绍说,广东省共4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有4门,她带领的中医妇科是其中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妇科是该校目前仅有的一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妇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学科目前在科研、教学和医疗领域都拿到最高级别的建设项目。”

  关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的研究工作,罗颂平1997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又拿到一个广东省的科学技术二等奖。

  在自身获得殊荣的同时,罗颂平不忘提高整体学科的业务水平和人才的培养。从提升专业水平的角度来说,罗颂平认为就涉及到“技术”、“学术”和“创新”的问题,“作为医生,首先就是医疗的技术,作为研究,就要提升到学术的水平,再提升到更高的层面,那就是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和理论学术层面的创新,当然理论学术层面的创新比较困难。”提到人才的培养,罗颂平始终把“教师”和“医生”的角色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医德”、“师德”以及“治学的态度”是其认为丝毫不能放松三个准则。“老师对学生首先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影响,为了学生,我们都得要做一个好医生,同样要做个好老师,所以师德包括学术道德这些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都是我比较多考虑的。”

  关于教学,罗颂平也有不少心得。她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两次,“我第一次去美国是1988年,第二次是2001年,相隔十几年之后,美国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大了很多。”随着最近几十年对中医特色产业推广力度的加强和一些媒体宣传的促进作用,国外对中医的接受程度有了明显变化。2001年罗在美国时,中国驻纽约领馆的总领事给中国学者开会,要求他们做‘民间大使’,要‘内强实力,外塑形象’。“要我们增强实力,然后把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风貌变化,传播给美国人。这非常符合留学生或者说访问学者在外的那种身份。”

  “在台湾,也是这样,我今年去台湾教了50多天课。我给他们讲中医在大陆所做的一些研究、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中西医的结合,他们就觉得很新鲜。他们会从我们的课里面感受到台湾目前没有做而大陆已经能够做了的东西,从中看到台湾中医的未来。他们能感觉到这些,证明我给他们讲的东西对他们还是很有影响的”。罗颂平将境外教学归入“文化统战工作”,她笑道,“平时接受党委统战部的教育,到了境外,我们也在做统战工作”。

  “我离开台湾之前,我的40多个学生都给我写临别感言,写的很好。”她说:“我没想到给他们讲的东西,他们会有这么深的感触。”提到学生,欣慰和感动,难掩于色。

  罗颂平对于自己的职务、日常工作定位,是教学、临床、科研“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科研和教学,是“兴趣和责任”;而临床方面,对病人的责任心、爱心和对工作认真踏实的态度,使得罗颂平坐诊,以“看病慢”出名。

  她平时十分繁忙,但每周坚持看三次门诊,去病房查房一次。“我现在的病人比较多,但我看病比较慢,我每次门诊半天看的病人大概30来个,也可能由于我的病人病症较复杂、病史较长、疑难病较多。”她说,这个事情比较“困惑”,比较“为难”,“我觉得病人找我看病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更要慢慢的看。每次门诊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预约的,剩下的就要一大早跑到医院来挂号,有些老病号实在挂不上号的,我也会给她加号。”

  中医妇科在调经、助孕和安胎方面很有特色和优势。曾经有个38岁的东莞妇女,做了4次“试管婴儿”没成功,后来在她这里吃中药调理,3个月后,竟然怀孕了。患者感激万分。“但也有我们这里诊治了一段时间,发现输卵管有问题,建议她去做‘试管婴儿’的。”

  从对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接受程度来说,国人比较崇尚哪个方面?

  “百姓关键是要解决问题,甭管怎么说理,‘能治好我的病,就成’。”

  罗颂平给我们解释中、西医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学科特点:“中医比较注重宏观,就是天地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一个人来说,注重人的整体协调。西医从解剖生理开始,比较注重局部和微观。但是中、西医,不是完全对立的,也有一些交叉融合的地方。”

  她说:“相对中国其他地方,广东的中医市场非常大!比临省如江西、湖南的市场就大很多。现在最大的中医门诊量都在我校的两个附院:一附院和省中医院,像我们科室,每年门诊量总数是13万多到14万多。一年收的病人大概2000个左右。工作量还是相当大的。并且,岭南的中药材也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对于广东中医事业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走向,她显得十分有信心。

  罗颂平旁征博引,进一步探究中医产业在南粤“植根”、“成长”的文化土壤:“这可能跟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从地理环境来说,因为岭南比较潮湿,所以会出现一些从中医能辨证,而西医说没有病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说‘祛湿’,‘湿’是什么,西医恐怕很难能找出一个说辞。再比如,现在都关注‘亚健康’,中医进行调理,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而西医就很难办到。这本身就是中医的一个群众基础。另外,广东人生活上有一个‘药膳’的习惯,喜欢用药材煮汤,这个可能跟以前葛洪、鲍姑这一对夫妻在广东这边传道行医有关。葛洪的《肘后方》可以治一些常见病,还涉及到养生保健,民间的流传都比较广泛。”这样的背景就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拓展空间。

  广东的中医事业能否在这一“优质”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是政府倡导“建立中医药强省”这一战略决策的直接目的。罗颂平说:“这当然是中医的一个发展契机,但我觉得,评价中医药强省,首先就是中医药在地方医疗卫生当中所占的比重;此外就是中医药的疗效,它能够为人民的健康做到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不是说出口了多少中药,或者是拿了多少项目,或是中医药产生的GDP有多少,虽然它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依照罗颂平的观点,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是最关键一条。能否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是罗认为“建立中医药强省”应持的目标。

  因为确实很忙,采访数次被人为地打断,罗颂平抱歉地笑笑,说:“我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打三份工,那就是:8小时以内教书、看病,这是挣钱的活;然后下了班,为家里、为孩子忙,这是又出时间又出钱的活;等把这些事情都干完了,然后开始第三份工作:写书写论文、做做科研,这一时间段,我觉得那就是一种兴趣和责任在驱使。如果单是责任,很难坚持那么久。”

快乐其实很简单

  采访中,我们感觉罗颂平一直“恬淡自如”,沉稳,安静,不激动、不动气。罗颂平说这不仅是她性格本身的特点,也是中医行当的职业要求。

  “中医最古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内经》里面有段话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就是不浮躁,安守内心的宁静,‘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就是:只有这样子,才能维护内心的正气,使到病也不会侵袭。”罗颂平把自己的“安守宁静”,归结为中医养生所倡导的境界。

  “其实应该说,我生活是蛮枯燥的,我真的没有太多的爱好,平时又不唱歌又不跳舞,又不打牌,又不做运动,所以呢,也就适合案头工作了。”

  她接着补充:“但我能在那些枯燥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一些东西,因为有兴趣,在我是一种快乐。我觉得在一个方向坚持做下去,不断会有一些发现和新的思路,每当有新的思路,好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你就要看看外面怎么样,你就要去研究它,去验证它。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快乐吧。”

  好一个“打开一扇窗”,好一种别样的“快乐”。

  “说到爱好,我也有自己一点点的消遣方式,比如说我喜欢听音乐,拍照,因为我是无党派人士,有时省委统战部会组织我们参观学习,我出去的话就会拍一些照片,然后朋友聚聚,聊聊天,这样,我们也觉得挺高兴的。”

  罗颂平对拍照似乎更有兴趣,“我今年去台湾教学,在长庚大学校园内有个很小的湖,有几只水鸟,我就在那里拍。我还到校园外去拍夕阳,光为了拍夕阳我就拍了好几天。因为不是每天的天气都适合。我还专程跑去台北的士林官邸,那里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我去拍各种各样的花,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有时候,还去拍一些小猫小狗玩耍的样子,我还拍了很多静物的照片。其实这也是一种乐趣,很简单,一个人就可以去做。其实我的技术设备都很简单,就是放在包里的非常小的数码相机。”停了停,她说:“但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娱自乐。”

  对“快乐”一词,罗颂平有她独到的理解:“有一句话不是说吗,‘生活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你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其实,我的生活很简单。”罗颂平总结她对人生的看法:“我觉得人生很简单,生活很简单,因为简单比较快乐。”


  下午6点多,采访结束了,我们看到还有两个病人在教研室外等候着罗颂平,对罗来说,忙碌辛劳的一天并没有因暮色的降临而结束,或者说,还有数不清的实验、论文、教学任务在等着她,一一尝试,一一证实,一一传授。

  但我们知道,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浓厚兴趣,是她不断超越自我、成就事业的动力所在,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热忱追求是其快乐、充实之源泉,因为快乐,她才会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罗颂平——有创意地工作和生活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罗颂平教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