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副主任医师
劳绍贤教授是全国著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已50多年,他医术高超、学验具丰,对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独特临床疗效,尤其在脾胃病诊疗与研究方面,在全国素有“南劳北周”之称。作为1名从事西医工作的医务人员,劳绍贤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林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师跟从劳教授学习中医,随从伺诊时得以目睹劳教授治疗难治性发热病例屡获浮鼓之效,毕业后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工作中经常重温导师的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日常临床诊疗,亦常能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林坚博士学习劳绍贤教授治疗难治性发热临床经验浅要心得汇报如下。
病例概况:选取总结2012年1月1日-2013年7月31日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门诊本人接诊并成功治愈的发热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6个月至81岁,最高体温波动于37.3-40.0℃之间,服药时间2-30天之间,退热时间2-3天,西医诊断包括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并皮疹、急性淋巴结炎、急性鼻炎、急性泌尿道感染、肺炎、急性肠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中医诊断证属风热感冒、湿热证、少阳经证、阴虚证风寒感冒、痰热壅肺兼血热生风证、肺痈风热证、暑湿泄泻证、肝胆湿热证等,所选方药包括薄荷白蒺藜汤、白薇土茵陈汤、小柴胡汤合升降散、香苏饮合三叶止咳汤、苇茎汤合疏风止痒汤、升降散合千金苇茎汤、香薷饮合连葛救火汤、蒿芩清胆汤等。
临床验案:患者女性,28岁,公司职员,因“反复发热2周”自测体温37.9-38.9℃,曾于外院诊治并经静脉输液(均不详)治疗,未能退热,病情无缓解。现有咳嗽,咳少量黄粘痰,但难咳出,伴胸前不适。遂于2013年4月17日来诊,查体:体瘦,面白,气促,唇绀,舌边红绛,苔黄厚腻,脉弦细数。即查胸片示左下肺炎,胸部CT示:左肺上叶后段及下叶感染性病变。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中性粒细胞0.899。西医诊断:左肺上叶后段及下叶肺炎。治疗予莫西沙星250 mL静滴,1次/日。中医诊断:肺痈(成痈期)风热痰壅证。治以清热祛痰消痈,方选白薇土茵陈合千金苇茎汤方加减。药用:白薇10 g、土茵陈30 g、草果10 g、滑石10 g、鱼腥草15 g、蝉蜕10 g、僵蚕10 g、苇茎15 g、桃仁10 g、薏苡仁15 g、冬瓜仁15 g、青蒿20 g后下、甘草5 g。水煎服,日1剂,共2剂。2013年4月19日二诊:诉热已退,仍咳黄脓痰,夜间难安睡。舌脉同前。原方调整为:苇茎20 g、桃仁10 g、 薏苡仁30 g、冬瓜仁15 g、滑石30 g、草果5 g、五爪龙30 g、僵蚕10 g、毛冬青15 g、鱼腥草20 g、草果5 g、前胡10 g、白寇仁10 g后下、桔梗10 g、甘草5 g。共5剂。2013年4月22日三诊:已无气促,咳嗽症状减轻,咯少量黄白痰,易咳出,夜间已能安睡。舌稍红绛,苔黄白浊,脉弦细稍数。守前方减毛冬青加浙贝15 g,共10剂。2013年4月30日复查胸片:左下肺炎症,病灶明显吸收好转。血常规已正常。停用莫西沙星。2013年5月2日四诊:已很少咳嗽,舌稍红,苔薄黄白根浊,脉弦细稍数。方药为:苇茎20 g、桃仁10 g、薏苡仁30 g、冬瓜仁15 g、五爪龙30 g、僵蚕10 g、前胡10 g、桔梗10 g、甘草5 g、黄芪10 g、茯苓30 g、白术10 g、鱼腥草15 g。共8剂。2013年5月10日五诊:诉已无咳嗽,偶觉身倦气短。守上方续服14剂。2013年5月17日复查胸片: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2013年5月24日六诊:患者述已痊愈,无明显不适。
经验总结:劳教授认为发热病因繁多,涉及病种广泛,不论内伤外感均可引起,临床则以外感六淫及疫疬之邪为多。临证需细辨寒热虚实表里及阴阳,始终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即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提倡两种现代中医临床思维:首先考虑西医诊断,治疗选择中或西,或中西医结合;其次,若西医一下无法确诊,先按中医辨证,边治疗边诊断,以中医为主或辅以西药。对难治性发热患者,应从其全过程(如温热病分为恶寒期、化热期、顺传期、逆传期、伤阴期、发疹期、痉厥期等)和发病特点出发,尽量应做到遣方用药时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并将前辈的经验与劳教授的经验心得融于其中。再者因岭南地处湿热之地,治疗时适当加入能具有补气清热祛湿之岭南当地草药(如五爪龙、土茵陈、木棉花等)既可顾及扶正又能顺利祛邪,故常可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