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斐副教授
本文笔者江月斐博士为劳绍贤教授弟子,毕业后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工作,现为副教授,江博士曾侍诊于劳绍贤教授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劳绍贤教授治疗胃肠病的经验举隅如下。
1. 胃粘膜脱垂
杨某,女,35岁。2002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胃脘部胀闷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患者胃脘部胀闷疼痛反复发作,进食后明显,症状时轻时重,恶心,泛酸,嗳气,纳差,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黄腻,脉濡数。查体:腹软,胃脘部压痛(+),反跳痛(-)。X线钡餐示:1、胃粘膜脱垂 2、浅表性胃炎。证属脾虚湿热气滞,治以健脾清热祛湿、行气止痛。处方:白扁豆15 g,党参15 g,白术15 g,川厚朴12 g,枳壳12 g,佛手10 g,莱菔子15 g,炒麦芽15 g,法半夏12 g,生姜6 g,黄芩12 g,砂仁6 g(后下),炙甘草5 g。上方服十剂后症缓,后以上方继服,共服三十五剂后症状消失,后随访三月未复发。
按:胃粘膜脱垂是指幽门处的胃粘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而言, 其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多于饭后发生,常呈阵发性。右侧卧位易发疼痛或使其加重,是胃粘膜脱垂的特征性表现。由于本病常常和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同时并存,易被其他胃病引起的症状所掩盖。本病西医无特效药物可供使用,而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往往可取得良效。
2. 胃神经官能症
张某,女,45岁。2003年11月7日初诊。胃脘部胀痛不适反复发作2年余。患者2年多前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后始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纳差,身体消瘦,曾多次作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确诊为“胃神经官能症”。曾在他处断续治疗过,惜未能坚持,常反复发作。患者自述就诊前五天无明显诱因下又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纳差,时呕吐清水,嗳气,神疲体倦,夜寐欠安,大便溏,舌淡红,苔黄白腻,脉濡缓。再次作胃镜检查,结果未发现明显异常。证属脾虚湿阻。治以健脾祛湿,佐以安神。处方:白扁豆15 g,薏米30 g, 党参20 g,白术15 g,陈皮10 g,法半夏12 g,生姜2片,干姜6 g,炙甘草6 g,佛手10 g,合欢皮15 g,茯神15 g。并予心理疏导。服药5剂后呕吐清水消失、胃脘胀痛稍减,但仍纳欠佳、夜寐欠安,续以上方加减调治4月余并配合心理疏导而愈。
按:胃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胃不适或灼热感、嗳气、泛酸等,但其症状缺乏节律性,并且经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抑郁或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而检查无异常。本病除药物调理外,心理疏导亦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坚持治疗,方能事半功倍地取效。
3. 胆汁反流性胃炎
王某,男,39岁。2003年5月9日初诊。胃脘部胀满不适伴口苦反复发作半年。胃镜检查示:胆汁反流性胃炎。曾经中西医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就诊前一天又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恶心呕吐,时吐出黄绿色苦水,嗳气,纳差,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胃不和,湿热内蕴。治以调和肝胃,清热祛湿。处方:北柴胡10 g,黄芩12 g,法半夏10 g,川黄连6 g,茯苓15 g,白术15 g,砂仁6 g(后下),郁金15 g,广木香6 g,炙甘草6 g,炒麦芽30 g,生姜1片(自备)。5剂后胃脘部胀满减轻,呕吐黄绿色苦水基本消失。再诊时以上方继服15剂获愈。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常返流入胃,反复损伤胃粘膜,造成胃粘膜炎症持续不愈。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呕吐”、“痞证”等范畴。《内经》“邪在肝,逆在胃,胆液泄则苦,胃气逆则呕苦”,其描述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相类。本病中医常表现为肝胃不和证。除肝胃不和证型外,胆汁反流性胃炎还可以表现为其他许多证型,但其病机关键总在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无论何型都务必以理气、降逆、和胃为其根本大法。
4. 急性胃肠炎
蔡某,女,23岁。2003年7月4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一天前因饮食不洁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鸣,纳呆,发热,小便短赤,查体:体温38.2 ℃,舌红,舌苔中后部黄厚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积滞肠胃,脾胃升降失和。治以清热祛湿止利,和胃降逆止呕。处方:葛根30 g,川黄连6 g,黄芩12 g,紫苏叶15 g,北柴胡12 g,法半夏12 g,炒麦芽30 g,炙甘草6 g,白扁豆15 g,生姜2片,薏米30 g,白术15 g,陈皮12 g。1剂后症状减轻,再服2剂而愈。
按: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有上腹部不适、疼痛、甚至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证属湿热积滞肠胃,脾胃升降失和者,治以清热祛湿止利,和胃降逆止呕。处方中葛根轻清升发,升津止利;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利;半夏配生姜降逆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