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劳绍贤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思想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16日

庄昆海医师、刘凤斌教授

1. 辨识病机、以证为本

    劳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性属本虚标实之证,素体脾虚为本,湿热毒盛、瘀血内蕴为标。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主要与免疫及遗传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虚为本病发病之本。无论是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情志不遂肝郁所致,或是久病命门火衰引起的泄利,其结果皆表现为脾胃受损,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脾胃居中焦,司纳谷、 腐熟、传输、运化之职,更具升清降浊之能。脾虚失运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而湿热、瘀毒为重要病理因素。劳教授认为, 溃疡性结肠炎初起多为实证,以湿热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正虚表现不明显,治疗时重在祛邪。病情迁延反复,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攻补兼施。病情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兼以收涩固摄,慎用攻伐之品;并始终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不可过于峻下攻伐。

2. 分期论述、以病为枢

    本病中医证候分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郁证、寒热错杂证、 热毒炽盛证6个证型。广东地处岭南湿热区域,故本病初起多为湿热证,符合西医的急性活动期特点。劳教授常用自拟“溃结灵”为基本方加减进行治疗。溃结灵方的方药组成如下: 救必应 30 g,败酱草 30 g,地榆炭 30 g,水蛭 5 g,茯苓 30 g,藿香 10 g,川厚朴 10 g, 法半夏 10 g,三七末 3 g(冲服),甘草 6 g。全方功效为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方中救必应清热解毒,祛湿止泻,凉血止血,为君药;败酱草清热祛湿;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水蛭活血化瘀为臣药;茯苓、藿香利湿和胃;川厚朴、法半夏燥湿行滞;三七去瘀生新为佐;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湿祛热清、气行血畅之效。同时配合“溃结灌肠方”:救必应 30 g,败酱草30 g,毛冬青 30 g,晚蚕砂 30 g(包煎),地榆 30 g,青黛 5 g(包煎),白及 15 g,甘草 10 g。方中救必应、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消肿排脓;青黛、白及、地榆清热、凉血、止血;毛冬青清热活血通络;晚蚕砂燥湿化浊,活血止痛;甘草解毒缓急,调和诸药。大便次数多加五倍子 15 g;湿热重、黏液便加苦参15 g; 血便多加儿茶1-3 g。灌肠方的熬制及应用注意事项如下:(1)方中青黛、晚蚕砂包煎为宜, 诸药煎为150-200 mL,药汁不稠浊以保持灌肠滴管管道通畅。(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患者排空大便。(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黏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4)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5) 早期或急性期患者可每日保留灌肠1次,病情缓解后可隔日灌肠。以上注意事项可交待患者及其家属共同配合完成。劳教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按病变不同分期及严重程度进行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为:轻度者单纯用中药,并加灌肠;中度者口服中药,灌肠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或美沙拉嗪;重度者在使用中药的基础上口服SASP或美沙拉嗪,同时再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常规用量为0.5-1 mg/kg)。劳教授强调若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在使用中药的基础上可用中等剂量(0.75 mg/kg)。随着病情的好转泼尼松片逐渐减量, 缓解期用中药和SASP 维持3-4个月后,单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再维持治疗半年,两次结肠镜检查证明结肠黏膜完全恢复正常后停药观察、随访溃结灵方的作用机制已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

3. 重视调护、事半功倍

    劳教授认为,脾胃湿热证之病因虽可概括为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内伤劳倦,但与古代相比, 内涵已大不相同。劳教授在诊病过程中强调要耐心倾听患者病情,并为患者详细解释病情以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和诊疗建议,让患者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案,对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消除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 同时嘱咐患者坚持治疗,以减少复发。饮食调理方面,当炎症活动时,嘱患者进食清淡。 低纤维低脂饮食有助于减轻泄泻和减少腹痛。低脂饮食可减轻腹泻症状,因而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调方法。 缓解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优质蛋白质、无机盐与维生素,及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少纤维食物,忌刺激性食物。除了药物治疗,日常调护一直是劳教授在行医过程中比较注重的环节。劳教授认为,治疗脾胃系疾病,养护至关重要, 就诊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教育与开具处方一样重要,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