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劳绍贤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16日

常东教授

    现将劳绍贤教授诊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1. 脾胃病变以通为要,条达气机是关键

    劳教授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胃脘痛者属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临床可见胃脘胀痛,痛窜两胁,遇怒尤甚,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善叹息,舌淡红,苔白,脉弦。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心理负担加重,长期郁闷不畅,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既而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及脾胃气机逆乱等一系列肝胆脾胃病变。该病的发生与气机通降失常关系密切,因此调达气机,疏肝和胃通降是治疗胃脘痛之关键。劳教授擅用经方四逆散灵活加减。他认为四逆散(柴胡、陈皮、白芍、炙甘草) 组方精妙,药简力专,为通达降逆之首选方。但宜易白芍为赤芍,因白芍味酸性敛,不利胃酸分泌过多所致胃脘痛,不如赤芍清热通达之力,且该药具杀灭幽门螺杆菌(Hp) 的功效。若兼有大便秘结,酌加莱菔子、白术等,白术用量宜在20 g以上才具有通便之效;嗳气频频,加用丁香、柿蒂通降上逆之胃气;日久郁热,加用蒲公英、佩兰、滑石清热以通降;燥热伤阴,酌用石斛、麦冬、知母之类滋润以通降。

2. 脾胃湿热岭南多见,清浊安中通为先

    广东地区地处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且岭南人饮食多喜海鲜之品,其体质多属“阳热质”。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口服某些药物亦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因此该地脾胃湿热证型明显高于内地。劳教授认为这是岭南脾胃病证的一大特点,在清热化湿过程当中,尤重祛湿理气。一则湿性黏腻停滞,易滞留体内,胶着不化,使病势缠绵不解;二则湿性重浊黏滞, 易闭阻阳气,壅滞而化热;三则湿热交混,遂成蒙蔽,阻滞气机运行。当以理气为首务。劳教授据此自拟处方“清浊安中汤”,该方由白蔻仁、藿香、佩兰、茵陈蒿、黄芩、薏苡仁、法半夏、厚朴、乌药、佛手、郁金组成。其中白蔻仁辛散温通,行脾肺气滞,化上中二焦之湿;藿香、佩兰芳香清透,解表里之湿;黄芩、茵陈蒿苦寒,清热祛湿;薏苡仁甘淡,健脾而渗湿;法半夏辛温燥湿;厚朴、乌药运转脾胃气机,佛手、郁金疏肝解郁,条达气机,四药行气以化湿。劳教授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和苦温燥湿融为一体,数药合用,均不离祛湿之宗,行气为先,共奏祛湿清热、行气健脾之功。 

3. 脾胃虚损纯虚者少,补中兼疏为正法

    劳教授用药常不拘泥于补法,尤强调补中兼疏,以通为用。对于气虚证,他认为胃气一虚,气机不运,饮食不消,故而虚中必夹实滞。此时若一味滋补更易使脾胃呆滞,运化不利,使实滞愈甚,虚则愈虚。劳教授在治疗此类病症时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酌加疏肝理气,祛湿除痰,化积清热之品, 往往可取得满意疗效。如气滞明显,加用砂仁、佛手、枳壳;夹杂痰湿可用法半夏、薏苡仁、扁豆;食积可用鸡内金;夹热可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对于阴虚证,也反对一味滋阴,以防碍胃,应以行气之味助其通降。因此在运用太子参、石斛、知母、麦冬等甘凉濡润之药益养胃阴的同时,酌用佛手、柴胡行气,赤芍、郁金活血化瘀以助阴液来复。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合璧显优势

    宏观辨证与胃镜下的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劳教授诊治脾胃病证的又一重要特色。劳教授在继承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对胃镜下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辨证。提出了以证型为纲,黏膜形态特点为目的辨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融入到中医整体辨证体系当中。如肝气犯胃证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点状糜烂出血;肝胃郁热或脾胃湿热证多见胃黏膜色泽偏红,糜烂溃疡活动期,黏膜片状出血,胃内分泌物粘腻秽浊,黏膜附着黄绿胆汁,Hp感染阳性;黏膜偏暗多属兼夹血瘀等特点;痰湿内停证多见黏液湖呈清水状; 脾胃虚弱证多见溃疡非活动期,黏膜色泽淡白或苍白,胃蠕动无力、缓慢,幽门关闭障碍等;气阴两虚证可见黏膜变薄并可透见毛细血管网,分泌物减少,黏膜干燥等特征。诸如此类,均是劳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所总结的切身体会。同样,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质上是指在诊疗过程当中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如胃蠕动减慢,可酌加槟榔、枳实、枳壳等;幽门开放不畅,逆蠕动增多,短期可使用丁香、柿蒂或旋覆花、代赭石等;胆汁反流明显,多在选用疏肝利胆药(如郁金、柴胡)的同时选用清热利湿药(如滑石、佩兰、茵陈蒿等)以改善黏膜炎症。再如胃内容物呈大量清稀水样,常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酌加茯苓、桂枝、白术等;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性增生,结合临床辨证多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品。胃十二指肠糜烂、溃疡及变形大多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可用制酸中药,如海螵蛸、白及等。Hp感染阳性多选用蒲公英、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