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教授
现将劳绍贤教授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ROU) 的经验整理如下。
1. 心脾伏火为主因,湿热兼夹不可忽视
ROU属于中医学口疮范畴。其病因常为过食肥甘辛辣、煎炒炙、嗜酒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或思虑过度、郁怒忧伤化火,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就有:“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的描述。其后历代均有论述。《诸病源候论·口舌候》载:“足太阴脾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脾气冲于口舌,故口舌生疮也。”均提示心脾积热和下焦虚火与口疮的发生关系密切。针对ROU,劳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人之口破皆由于火,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认为ROU病虽在口,但发病与火热之邪上炎以及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证治疗应紧紧抓住“火”字,分清虚实,以清泻伏火或滋阴清热之法为要。
劳教授在强调“火邪”致病的同时,还非常重视湿热在ROU发病中的作用。他认为,ROU之所以反复发作与病属湿热或有湿热之证兼夹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湿热病篇》有:“湿土之气,同气相召,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之观点,提示无论外湿还是内湿,均与脾胃密切相关。由于湿性黏滞,易阻滞气机,若郁而化热,湿热相合,临床往往表现为口腔溃疡局部红肿热痛、渗出糜烂、缠绵难愈等胶着难解湿热之证的病理特征,这与ROU临床反复发作的发病特点相符。因此,劳教授提出,临床辨治ROU,不能仅以实火、虚火来概括其病机特点;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水湿不化,湿热内蕴,熏蒸口舌也是ROU反复发作的病机关键。
2. 清泻伏火为主法,养阴、芳化随证而立
临床上泻黄散是治疗ROU常用之方,此方源自于《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由石膏、栀子、藿香、防风、甘草组成,最善泻脾胃之伏火,主治口疮口臭、脾热弄舌等。劳教授喜用该方治疗ROU心脾积热之实火证,并针对其不同的兼症灵活化裁。如兼胃火热盛,口渴甚者以泻黄散合白虎汤化裁,其中生石膏用量宜大,可用至30 g或以上;若实火兼失眠者以泻黄散加酸枣仁;兼便秘者以泻黄散加生地黄、玄参、火麻仁、大腹皮;疼痛剧烈者酌加赤芍或少量细辛以止痛,临床往往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至于针对阴虚火旺之虚火口疮,劳教授则喜用玉女煎或二至丸加生地黄、玄参等养阴之品滋阴清热,临床同样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
劳教授治法上除注重以泻黄散为主清泻脾胃伏火外,还特别推崇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治疗湿热的观点,提出治疗湿热口疮,临床应既要注重局部,也要立足于中焦运化整体调节,确立以清热芳化、调理脾胃及通畅气机为要的治疗大法,并以泻黄散与藿朴夏苓汤加减进治。方以生石膏、栀子清泻脾胃积热为君;藿香芳香悦脾、理气和中,振复脾胃之气机,并助防风以疏散脾中之伏火为臣;厚朴、法半夏理气燥湿、宽中和胃;黄柏清热燥湿泻阴火;茯苓健脾渗湿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使泻脾而无伤脾之虑而为使。全方立足脾胃,着眼湿热,泻脾胃之伏火,使气机得以条畅而湿热之证渐消。临床用之治疗ROU脾胃湿热证,常能较快改善症状,加速愈合,减少复发。
劳教授认为,除针对湿热之证需要更加彻底的治疗之外,药后的调理保养对于防止本病复发也至关重要。由于ROU的发病与饮食不节、体质状态、精神因素及生活起居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患者平时应坚持适当的锻炼,以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忌食辛辣腥咸之品;尽量避免忧郁烦躁的情绪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从而从根本上减少ROU的复发。
3. 病案举例
何某,男,34岁,2008年1月5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5年来口腔溃疡几乎1-2月必发1次,甚则1月内即见复发。曾服消炎类、维生素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也曾服清热泻火类中药,症状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诊见:口腔下唇、颊部及舌尖共4 处溃疡,如绿豆大小,局部红肿热痛并伴少量渗出,口黏苦而臭,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中医诊为口疮,属脾胃伏火夹湿热。治以泻黄散与藿朴夏苓汤加减,处方:生石膏(先煎)30 g,知母、藿香、茯苓各15 g,白及12 g,栀子、黄柏、防风、厚朴、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全方共奏燥湿清热、芳化醒脾,收敛生肌之功。7剂,每天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腥咸,避免过于劳累。复诊:溃疡疼痛有所减轻,面积缩小,黄腻苔较前稍有改善,但仍口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脉弦滑。仍遵上方,去知母、白及以防碍湿热之清除,加佩兰、赤芍各15 g以增强利湿止痛之功。再进7剂。三诊:口腔溃疡已基本愈合,疼痛消失,仍时有晨起口苦、大便欠爽,舌淡红、苔微黄腻,脉弦微滑。此乃脾胃伏火渐除,湿热稽留尚未全退之象。继以上方再去生石膏、防风、栀子,加薏苡仁、白茅根各30 g,枳壳15 g。续进2周,健脾理气、除湿清热以调理巩固疗效,并嘱其一定要注意饮食及生活起居。后经随访,治疗后4、10月各复发1次,继续服药治疗后,至今口腔溃疡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