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绍贤教授简介

主角

劳绍贤,1937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劳绍贤是我国著名的脾胃消化病专家,曾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国家、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曾承担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在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胃癌癌前病变等重大课题方面有重要成就。

自画像
为师从医是生平两大乐事

劳绍贤教授对自己的评价是“战战兢兢,公平公正”,对于医学知识和业务,他力求精益求精,对于学生和病人,他力求公平公正。但是,做医生又做老师的经历,也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事。

我生于一个医学世家,我们劳家的祖先是湖南著名的药店“劳九芝堂”(现名“九芝堂”)的创办人,父亲也是尽职尽业地经营着这家药店。在抗战之后,“劳九芝堂”被日本人掠夺一空,药店没有了负责人。为重振祖业,劳氏四十个股东一致拥护我父亲,请他负责“劳九芝堂”的经营,并从银行申请贷款,这才令祖业重新振作起来。这么多股东正是了解、信任父亲的为人,相信他的能力,才会将祖业委托给他。

父亲既是药店负责人,又从湖南国医专科学院毕业,可以说父亲既懂医也懂药。我从小跟随父亲,也学到了一些基础中医知识,当然,更重要的是学到他的为人。父亲逝世前曾自作挽联:“火化了残骸,解脱必然还五运;盖棺方定论,平生不虑指千夫”,这正是他的写照。在我成为一名中医生之后,我也是从不争名夺利,甘居人下,宁为良将,这一种性格,与父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我曾带硕士生32名、博士生25名,我对我的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但是在学业上我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学上,我把我的所有经验都传授给学生。因为在中医学领域,前人的经验很重要,是中医的财富,不能丢,而且我的孩子都没有学医,我就算留着这些经验也没有用,我都全心全意地教给学生们。由于性格平易近人,在生活中与学生融洽相处,我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聚聚餐、包饺子、唱唱歌等,使学生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师生情。

对患者,我总是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做检查时非常细心。有一次,一位患者来做胃镜手术,我看到胃里有一点点发红,很小,不仔细看不出来,但我还是决定做活检,检查结果是胃癌早期。因为还很小,所以做了手术很快就好了。那位患者见到我还常说:劳医生救了我一命,要是当时没这么细心,可能就不会发现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生平最大的两件乐事,一是做老师,与学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是做医生,与患者之间关系融洽。学生有进步或者病人的身体好了,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从医声名
中医脾胃研究“南劳北周”

在中医学界有一种说法是:南劳北周。

南劳,是指广东的劳绍贤教授;北周,是指辽宁中医学院的周学文教授。这种说法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全国卫生部门的会议上,王永炎院士在讨论中提到,后来被医学界普遍接受了。两人都是在中医脾胃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专家,可算是当代中国中医脾胃研究顶级人物。

人生画卷
淡泊名利,平生醉心严谨治学

劳教授的经历并不复杂,大学毕业,留校,从医从教,并且开展科研工作。劳教授为医、任教、做科研,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他是“南粤优秀教师”,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每一项工作都做出成绩。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名利与得失,心无旁骛,成就不断。

学医拜师,每一次机遇都是提高

劳教授的父亲和兄长都从事中医,曾跟随父亲在药店里学了一些中医药基础知识。他一直很希望有系统地学习中医的机会。1956年,他上中学时,正值国务院决定成立包括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全国四所中医院校并开始招生,劳教授如愿以偿地踏上中医之路。1962年,他作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批毕业生留校工作,并一直工作至今。

1962年,劳教授正式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师,成为他的首席弟子。劳教授认为这又是一个机遇,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基础。邓老学识广博,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很重视劳教授这个勤奋的大弟子,在一年学习医史、各家学说及教学工作后,劳教授被派到一五七医院进修,每周跟随邓老参加院内会诊,而后又跟随邓老参加医疗队下乡。同时,学校里也有很多与邓老同辈或前辈的名老中医,使劳教授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到更多老专家的经验,并结合到临床上。这些经历令他既有临床经验,也重视理论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医学思维与临证经验,打下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

回想往事,劳教授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留校工作让他可以有机会进行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才可以做出成绩。

生活艰辛,轻松一笑乐天知命

文化大革命影响了劳教授原本顺利进展的医疗业务,很多医疗工作都被停止了,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当时劳教授在医院里做医生,但护士人数不够,因此,他作为医生也要担负起护士的工作。白天上班后,晚上还常常要留在医院值夜班,时间安排得很紧。

当时他的孩子出生不久,很需要大人的照顾,但是他的妻子却要上干校,也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因此,孩子七个月的时候,就被寄养在海珠区一个保姆的家里。每天,只要能抽出一点时间,劳教授就会从学校赶到保姆家,看看孩子。那时候交通不便,学校所在的机场路相当于郊区,往返一程的辛苦可想而知。这种生活一直到若干年后,妻子从干校回来才结束。

劳教授与夫人一起回忆着当年的经历,相视一笑。那个年代的记忆历历在目,虽然很艰辛,但是,生活还是给了他们美好的将来,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与人合作,宁为良将不求挂帅

从事脾胃研究是劳教授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从1975年学校成立了“脾胃研究所”,劳教授进入研究所,开始对中医脾胃的研究,至今已近40年。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劳教授与王建华教授(王建华教授室国内著名的中药药理学专家)成为一对搭档,王老精于药理基础,劳老长于中医临床,两人共同从事脾胃学说研究30多年。劳教授一直谦虚地说,王老既是他的同事和搭档,也是他的前辈,是他学习的对象。

劳老与王老如此默契的合作,以致业内人士评价说,两位前辈这么长时间的默契合作,在整个中医药学术界中难能可贵啊。但这对于两位老教授来说却再正常不过。劳教授对名利要求不高,宁为良将,不求挂帅,一心只希望安安静静地做学问、搞科研。

印象派
他是严师,也是一位慈父

胡玲(劳教授所带的第一位博士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劳绍贤教授为人特别好,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是学识,还有为人之道。他做人非常谦虚,不喜欢抛头露面。对学生要求虽然很严,但自己的经验从来不会保留,全部教给学生。而且他甘当配角,在脾胃研究所工作了三十年,与王建华教授合作三十年,一直很尊敬王老,这种合作关系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劳老师不仅是我的导师,对于我来说,他也像父亲一样。有时候他会直接地批评我,比如看到我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处理日常业务,他会提醒我说:你是一名医生,不能将临床放下。而我对于他的建议都很接受、听从。不仅仅对我,他对所有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他也常常出资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名医风范
一切为患者着想

劳教授医德高尚,医风正派,一切从病人出发,处处为患者着想,处方用药从病情出发,定要做到“验、便、廉”。有的病人说:“我来广州找您看病,药费连同旅费一起,都比在当地看病划算,疗效又好,又花钱少。”

有一次劳教授要出差,当天的门诊只能另改时间。但是他想到有一位患者上次开的药届时刚好服完,而且为了更好的疗效,吃的某种药还不能停。他知道那位患者习惯六点钟到医院排队,于是,他在外出前特地一早赶回医院,正碰到那位患者,赶紧告诉对方,吃的药不能停,并迅速为他开出药方。面对如此宽厚慈祥的劳教授,那位患者顿感热泪盈眶!

总结

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劳教授总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觉得有必要将中医的精粹传授给后人。前辈经验是中医领域里重要的财富,因此,无论是自己临床多年摸索出来的,还是他的师长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们。

劳绍贤教授既是医生,又是老师和科学研究者,在这三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劳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随和,热情宽厚。他一直认为,教学相长,年轻人身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面对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长者,我们无以言表,惟有敬仰!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