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10日

  刘某,女,年二十七,得眩晕症,兼疲乏。

  初诊:初入大学始觉疲乏,渐至头晕头痛,而今六年有余,素日时常溏泻,每因进食生冷而剧,日三四行。数月前腹痛作泻,历十余日方能稍解其烦。经来量多而七日净。既往低血压病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为低血压性眩晕,辩其总属气血虚弱,气虚则清阳难于上达巅顶,血虚则脑窍失于阴血滋养,故而发病。治以补益气血,升阳止眩之法。

  针灸处方:1.引气归元针法/电 2.头部:百会、阿是穴 3.手三针 4.足三针 5.T.D.P 6.穴位注射:VitB12 500ug+C.C.O 1ml:A. 曲池双 B.足三里双

  方药:党参12g,焦白术10g,陈皮10g,升麻6g,当归10g,淮山15g,干姜6g,薏苡仁10g,炒白芍12g,柴胡10g,火炭母20g,乌梅炭30g,麦芽15g,神曲10g,甘草6g,白扁豆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左额或痛或晕,咽痛,口干以夜间为主。尝因外伤视物重影,移时而愈,唯不能远视,间服止痛片。舌边尖红,脉细数。

  针灸守原方。

  方药:板蓝根10g,大青叶10g,沙参10g,玉竹12g,生地12g,麦冬10g,丹皮10g,川芎6g,生白芍12g,五味子6g,炒枣仁15g,夏枯草10g,甘草6g,防风10g。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头痛未发,眩晕、疲乏得减,舌淡脉沉弦。

  针灸续守前方。

  方药:淮山10g,白术10g,炒枣仁15g,五味子6g,百合30g,炒白芍15g,夜交藤30g,陈皮15g,生薏苡仁15g,甘草3g,升麻6g。5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眩晕亦止,未尝再发,仍时有烦躁,头痛微作,服药后大便已如常人,舌淡脉沉细。

  针灸守原方。

  方药:上方加夏枯草10g、沙参12g、玉竹15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严氏济生方·眩晕门》论“眩晕者,眼花屋乱,起则眩倒是也。”此病所发,总不离虚实两端。夫头为诸阳之会,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若精气亏虚,阳气不足,则气血难于上达,髓海失于滋养;或阴虚阳亢,肝阳上扰清窍,均可发为本病;仲景首论“痰饮致眩”,《千金方》则首倡“风热痰致眩”,金元以降,因虚致眩及“无痰不作眩”于临证多有启发,至于明清,则有“瘀血致眩”广为学人推重。

  本案眩晕乃由中气亏虚,清阳失养致阴阳失调。赖师以为,生之本根于阴阳二气之调和,故临证尤重脐下肾间及髓海元神二气,倡导从阳引阴,以求阴阳平衡之余,尚须调气归根。师言疏通经络必须调气,而调气在于引气归元,故此,引气归元实乃治疗气机失调诸疾之本。再者,任脉与一身之气及脏腑神气密切相关,为治疗气机失调之关键,辅以督脉百会穴清利头目,平衡阴阳,滋养清窍,眩晕可得平复。腹部引气归元针合以百会通督养神针,使阴阳和合为元真一气,佐以中药补益气血,以臻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之功,则眩晕自止。

  

   张景岳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赖师据此论,乃于本案则归脾汤加减主之。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而藏神。予参、术、陈皮、淮山、薏苡仁、白扁豆以益气健脾,而阳生阴长;当归养血益阴,而宁心安神;柴胡理气,杜诸药补益之滞;升麻举清阳,达止眩之效。二诊其人见咽痛、夜间口干诸阴虚火旺之象,予板蓝根、大青叶以清利咽喉,沙参、玉竹、生地、麦冬、丹皮以滋阴,三诊标症已除,复以淮山、白术、生苡仁、陈皮诸健脾之品,酸枣仁、百合、夜交藤、五味子以安养心神,使中气固则诸症自除,此诚“治病求本”之佳案。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