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同调治疗月经病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31日
肝肾同调治疗月经病
黄洁明
【基本资料】
林某某,28岁,职业教师,于2009年8月1日首诊。
【发病过程】
主诉:月经先后不定期4年余
病史:患者月经或早或迟,周期22~50+天不等,有痛经史。每次行经第1、2天需服西药止痛,经前乳房胀痛,未婚否认性生活史。Lmp6月28日,7天净,量中等。眼痒目赤1周,咽喉干燥,纳正常,经常咽干,大便结,舌尖边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有过敏性鼻炎史,时时鼻塞流涕,眼睛红痒反复发作,需用抗过敏西药治疗。
【辨证论治】
诊断:
中医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
证型:肝肾阴虚,肝虚火盛
西医诊断:月经不调,痛经
治法:滋肾养肝,清肝泻火
处方:生地黄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牡丹皮15克,茯苓15克,泽兰15克,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桑叶20克,木贼1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侧柏叶15克,龙胆草6克。5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09年8月10日。眼痒减轻,双目仍潮红。Lmp8月8日至今,第一天痛经,服止痛药2次。舌尖边红,苔薄黄,脉细滑。方药:白茅根30克,桑叶20克,黄芩15克,熟地黄10克,怀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牡
丹皮15克,泽兰15克,菊花15克,枸杞子15克,生地黄15克,蝉蜕9克。7剂,水煎服。
三诊,2009年8月17日。患者双眼红赤已退,喷嚏流涕3天,头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方药: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5克,羌活10克,炒苍耳子10克,辛夷15克,蝉蜕9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0克,怀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荆芥10克。7剂,水煎服。
四诊,2009年8月29日。患者鼻涕减少。照上方去苍耳子、羌活,加鹅不食草5克,白芍15克。7剂,水煎服。
五诊,2009年9月19日。Lmp9月10日,中等量。痛经未发作,6天净。眼鼻诸证亦未发作。
【按语】
《素问》曰:“肾生髓、髓生肝”,肝藏血,血可以化精,下藏于肾,肾藏精,精可以化气,气可以化血而归于肝。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肾主生殖,女子肾气盛,促使天癸至,导致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候如常。肝病日久,下必伤肾;肾病失治,必损及肝,多见肝肾同病。女子以血用事,故曰治精在肾,治血在肝。本案为肾精、肝阴不足,冲任失调,以致经行先后不定期,肝阴不足,水不涵木,木火上炎,故目赤干涩、瘙痒。给予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配以桑叶、龙胆草、黄芩、木贼、侧柏叶、赤芍、蝉蜕清肝泻火,冲任得肾水滋养,无火热滋扰,则血海清宁,经自调匀,肝经风火平息,眼疾亦得暂愈。欧阳老师在本例辨证抓住“干痒红赤”,发病部位在肝经,故从肝论治,而肝肾乙癸同源,养肝阴又需滋肾水,杞菊地黄丸最为常用,此例之经验亦说明其疗效确切。
(来源:黄洁明,欧阳惠卿教授辨治月经病杂证验案3则,光明中医 2011年6月第26卷第6期
欧阳惠卿工作室2021.4整理)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