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权教授,1939年12月生于中医世家。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首席教授,一直注重学术,一生致力中医温病临床研究。
一、学术是根本,临床是基础
早年,彭胜权教授创立岭南温病学说,在岭南温病的治疗和温病理论上运用上有独到的见解,并拓展中医温病学经典理论和方药的应用,创新重大疾病与疑难病证的治疗方法,积极地将温病学理论运用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内科杂病的治疗,丰富了温病学的治疗体系。在2003-2004年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斗争中,彭教授作为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面对来势汹汹的疾病袭击,临危不惧,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冒着被疾病感染的危险抢先全身投入到救治病人和预防疾病工作中去。先后深入到广州中山大学第二、三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传染病院等多家医院,率领本科室中青年专家应用中医温病理论指导临床救治SARS危重病人38例,除1例因失去治疗时机外,均康复出院,至今未发现后遗症患者。相关研究课题“非典型性肺炎气分证临床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彭教授指出:近年,新发病毒性疾病流行,促进温病学术的崛起和发展,提示经典温病学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应用温病理论指导,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WHO专家的肯定。
1、学术发展是根本
温病学术有新感温病说、伏气温病说、温疫学说、中西串解说,都是不同侧面阐明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目前我们可以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去考虑一些问题:
①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统一起来,辨证指标规范化。
②探讨温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卫气营血阶段考虑扩展为卫分→气分→营血分→伤阴→伤阳。
③证候规范化研究:温热类和湿热类证候规范化、各阶段所属各脏腑证候规范化。
④伤寒与温病学说统一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如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著有《热病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沈庆法教授著有《中医外感热病证治》,安徽中医学院李洪涛教授著作《中医外感病学》,多数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如何在理论层面将寒热理论构通有待进一步探讨。
⑤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医是复杂性科学”(朱清时院士语),中医专家都很感兴趣。多数专家都认为要多学科合作才能揭开中医的奥秘,如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量子物理)、心理学、社会学、现代医学若能很好的渗透,可能会找寻一条中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发展的基础是临床
温病学在二版教材就明确了温病学科的性质是临床学科,但后几版教材反而糊模起来,直到规划教材重提临床学科。因各院校体制问题,温病学仍在基础部或中医系管理,使教师无法接触临床。我认为温病要发展,要有出路,关键在教师先接触临床,有临床才有体会,才有大课题,会出较大成果。临床可分步走,先门诊、急诊,争取有临床病房;临床对口科室是急诊室、感染病房、传染病区。要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在临床中,对病毒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充分发挥中医治病的优势。加强方与证的对应研究,如外感风热犯卫—银翘散、桑菊饮;暑湿兼寒袭表—新加香藿饮;卫气同病—银翘白虎汤,气营(血)同病—清瘟败毒饮,还有普济消毒饮、升降散、犀角地黄汤、三宝都是临床研究的课题。在预防中,未病先防,深化对流感、流脑、乙脑的预防方的研究;在既病防变中,注意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亦很有临床意义。
二、创新是生命力
1、主张批判的眼光继承
彭教授指出中医学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温病学是传统中医经典课程,有人主张对古典医籍结构、条文次序,均要保持原封不动这种观点未免过于守旧。众所周知,古典医籍中,精华是主要的,糟粕也在所难免。因此,对于糟粕性的内容应予以剔除,对有些内容,看法上有争议的,可留待部分人才去专门研究。
彭教授在长期从事教学和古典医籍整理中,能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观点,在继承中发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1970年编写中医基本理论(西学中教材)对中医病因学中沿用宋••陈无择的“三因学说”进行改革,力主废除不内外因的提法,并提出外感、内伤两大类病因。外感包括六淫、戾气、创伤和虫兽伤;内伤包括七情、劳倦和饮食,这种提法得到全国同行专家广泛认同。1996年又主编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医药规划教材《温病学》,重新确立伏气温病学说的应有地位,使教材抛弃廿余年的这一学说,得到继承,这一举措得到中医专家广泛赞誉。
2、创新是生命力
自1986年起,彭胜权教授提出本学科以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为方向。在岭南温病的治疗和温病理论上运用上有独到的见解,拓展了中医温病学经典理论和方药的应用,创新重大疾病与疑难病证的治疗方法,积极地将温病学理论运用于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内科杂病的治疗,丰富了温病学的治疗体系。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开展多病种、多层次、多侧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先后在1998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该课题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刘仕昌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 2000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形成的岭南温病研究团队现正主持“十一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岭南常见病毒性疾病的湿热特征及证治机理研究” (资助经费120万)。2007年起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禽流感防治新型药物和疫苗的应急研究和开发”重点组成部分“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助经费400万元)项目的顾问。
彭教授深信:立足临床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精神拓展中医经典,温病学一定能继续发展,今后前途是很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