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权工作室团队简介
彭胜权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团队简介:

彭胜权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以吴智兵教授为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共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8人,初级职称4人。有硕士学位者占75%,有博士学位者5人。

负责人吴智兵教授,男,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兼一附院脑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彭胜权教授近20年,坚持彭教授提倡的岭南温病研究方向,并积极拓展温病理法方药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在彭教授指导下,结合岭南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对岭南温病病证特点形成的机理和治疗机制,以及温病湿热证复合因素模型,上呼吸道病毒、乙肝病毒等感染性疾病湿热证的形成机理和治疗机制,醒脑开窍法对中风及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急性期血脑屏障的调节作用和脑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等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发表 “从医学地理学角度试论岭南温病的发展方向”、“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探讨”、“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彭胜权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介绍”等相关论文;主编《彭胜权学验传承录》。主持各级科研、教学课题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9部,参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1部、案例式教材1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

主要成员林兴栋教授,男,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院脑病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彭胜权教授近20年,结合彭胜权教辨治“暑湿”“伏气温病”等的特点,开展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岭南温病湿热证的形成机理及治疗机制、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机制等研究。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和科技厅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6部,2008年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9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主要成员刘亚敏教授,女,医学博士,教授,硕导,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医研工作20余年。为彭胜权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长期跟随彭教授临证,曾参加“十五”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项目研究,为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结合彭胜权教授针对岭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论治特色,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研究,特别是病毒性脑病及乙型肝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课题国家级1项、省级2项,获99年度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家级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3部。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被国家教育部公派到牛津大学进行访问和研究1年,主要学习病毒性疾病细胞免疫以及基因调控的研究。

主要成员葛文华副教授,女, 200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温病学专业,就读期间,得益于彭胜权教授指导,毕业留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从事温病学临床、教学、科研等综合工作,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于彭胜权教授指导下,获广东省中管局资助,主持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树突状细胞及其介导炎性因子功能的作用”,并于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祛湿清热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2005年至2006年参与温病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工作,负责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制作,2006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工作期间,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多篇,参编《彭胜权学验传承录》等专业书籍。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