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权教授简介

彭胜权,男,江西省鄱阳县人,1939年12月生。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广东省防治SARS专家组成员及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成员。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彭胜权教授,出生在四代中医世家,传承中医百年,是第五代继承人。为此彭胜权学术专长与家传有一定渊源。

彭胜权教授1958年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名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在大学受名师罗元恺、黄耀焱、刘赤选、刘仕昌、邓铁涛等老师教诲,充分吸收诸名家学术经验,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成立温病学教研室以后,专门从事温病学教学与科研。先后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广东省高教局授予“广东省教学优秀奖”,广东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高教局、省教育基金会共同授予“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及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3年1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彭教授一直注重临床。《温病学》是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教学效果一直很不理想。彭教授首先向学院提出体制要改革。从1974年起,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在1985年实现院系合一体制。在附院设立了病区,改变了温病教学长期脱离实际的现状,克服了抽象难明的教学局面。以彭教授为首总结的“大胆改革,回归临床,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新体制”教学研究项目,获1993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彭教授能在继承中发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1996年主编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医药规划教材《温病学》,重新确立伏气温病学说的应有地位,使这一学说得到继承。

彭胜权教授自1986年起,提出本学科以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为方向。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先后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刘仕昌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形成的岭南温病研究团队主持“十一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年起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顾问。

在2003-2004年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斗争中,彭教授作为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先后深入到广州多家医院,应用中医温病理论指导临床救治危重病人38例,除1例因失去治疗时机外,均康复出院,至今未发现后遗症患者。2003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抗“非典”一等功、中共广东省委“优秀共产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抗非典模范”、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奖章。

主编、参编出版著作二十六部。如主编的国家新版规划教材《温病学》、《中医药高级丛书•温病学》等,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被邀赴日本及芬兰、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教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