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历程
学 海 无 涯
(学文化 学知识 学做人 学立业)
彭胜权

1939年-1964年
      1939年12月6日(农历10月23日)生于江西省鄱阳县乐亭乡。
      1946年9月-1952年7月   澹湖小学(51年并入五一小学),学习优秀,52年小学毕业,获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1952年9月-1958年7月   以优异成绩考入鄱阳县重点中学(初中、高中);
      1958年9月 以高分第一志愿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
      1964年6月 享受国家助学金,苦读6年,修完中医专业18门课程,10门西医基础课和临床各科,并教学实习半年,毕业实习一年,获60年、61年、62年三年优秀学生称号并奖励,64年毕业获优秀论文,获留学校任助教。
      1964年-1990年
      1964年7月-1972年5月  到阳江县四清工作一年,在附院工作八年。其中结婚生一女一子,到英德农村锻炼、去乐昌办试点班、下乡巡回医疗等。
      1972年5月-1984年10月   在中基教研室、温病教研室当老师,任教研室副主任,1973年8月3日成为中共党员,1978年定职称为讲师。1982年9月兼任教务处副处长。
      1984年10月-1990年4月   历任学院教务处长,教务长,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10月聘为副教授兼任教务长,期间一直坚持门诊,病房查房工作。
      1990年-2000年
      1990年10月-1995年12月   1989年4月主动辞去教务长等行政工作,回到四内科工作,以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以更好地服务群众。10月又因工作需要接任温病教研室主任,内四科主任职务直至1993年。1991年评为教授,期间主要工作成绩:
      建立PCR(生物基因)实验室,全国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中标八五攻关课题“中风高危因素研究”;召开第一届热病专委会(1993年1月);课题《大胆改革,回归临床,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新体制》,1993年5月获广东省高教厅“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9月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授奖章一枚;1993年12月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1994年8月规划教材《温病学》顺利通过评审,不用修改直接交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
      1994年11月继续聘为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高级职称评委;
      1995年广东省政府确认温病与热带病为省级重点学科,被聘为重点学科带头人,11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4月受卫生部人卫出版社邀请主编高级中医丛书《温病学》(160多万字)。
      1997年3月召开全国防治传染病及第三届广东省热病专委会会议,推荐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继续任“广东省热病传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1997年4月获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1997年3月被附一院聘为专家委员会副组长;
      1997年7月主编出版《刘仕昌学术经验集》;
      1997年7月参编“中医常用名词术语中外辞典”编辑了温病部分(10万余字);
      1997年11月被推荐为“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7年11月被学校授予温病首席教授称号;
      1997年参与编写的《中医大辞典》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该书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医学著作)三等奖。
      1998年配合学校人才素质工程参加编写《中医学熟读精选》任编委;
      1998年7月被聘为广东省中医科技委员会委员。
      1998年7月主编《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统研究》获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8月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9月任附一院“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副主编;
      1999年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1999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还获得第二届广东省高教优秀学报二等奖;
      1999年-2000年《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2014年
      2000年-2003年 当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
      2000年《中医疑难病证精华》副主编;
      2000年《温病学习指导》主编;
      2000年《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临床应用》副主编;
      2000年8月27,28,29日中央电视台四台连播“中华医药栏目”对本人的专访。
      2000年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获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
      2003年 春节刚过就投入非典型性肺炎抢救工作,6月19日获广东省抗非典一等功奖状及金质奖章一枚,奖金3万元,6月27日获广州市抗非典模范,奖金1万元,金质奖章一枚。6月29日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奖牌,6月30日获广东省委“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奖金3000元,纪念怀表一枚,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奖金800元,11月获中国科协防治非典科研成果奖,12月17日广州市人大代表汪铭珊赠“妙手回春”字一幅
      2005年仍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培养广州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冯崇亷三年(2005年-2008年)。
      2004年-2005年获学校与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广东省高教局“中医类课程优化研究与实践”(排名第二),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国家教育部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奖状、奖章一枚。
      2006年4月获学校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优秀学术带头人,中医临床基础升为一级重点学科。
      2008年获国家中医药局,全国第三批师带徒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徒弟张赐安)
      2009年接受中山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黄振炎为徒三年出师(2009年-2012年);
      2009年课题“疏肝健脾止泻法腹泻型IBC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获2009年省中药学会一等奖;201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0年 “中医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获国家科委与广东省科技局合作重大课题(排名第二)经费1600万元
      2010年附一院成立经典临床研究所,担任顾问。邓铁涛为名誉所长。
      2010年参与课题“芳香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该课题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2010年获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奖,获证书和奖金。
      2011年4月“引经报使药的应用-中药冰片的研究”(排名第五)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状奖金。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1年9月首届国际经方班讲课“温病理论-治疗顽固性发热”。
      2011年10月获国家二级教授。
      2011年11月热病第十届年会作“温胆汤类方临床应”。
      2011年带本院优秀青年医生彭皓均,刘明玲(2011-2013年)。
      2012年10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经费50万元。
      2012年11月在全国金匮风湿病年会作“低热辨证再认识”讲座。
      2013年医院指定受徒(优秀中年骨干医师)林兴栋三年(2013年-2016年)。
      2013年共授课7个月七次为本教研室老师及研究生传授临床经验。
      2013年11月出版《彭胜权学验传承录》一书。
      2014年7月出版《彭胜权临床思辨录》一书。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