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要素

一、中医世家,自幼萌发对中医的兴趣

      出生四代中医家庭。高祖父在云南从医兼经营药材批发店。曾祖父彭文邦,移居江西省新淦县创彭回生堂,做中医兼营药铺。祖父彭金生,迁至江西省鄱阳县乐亭乡,继承回生堂家业。1944年迁至鄱阳县城继续行医。此时本人已四岁,对家庭状况略有印象。小学至中学时,对中医中药知识、认识渐多,感到中医药可解决老百姓痛苦,对治疗某些疑难病,深信不疑。1954年父亲参加鄱阳镇联合医院、愈感政府重视中医、激发我对中医事业向往。1958年恰逢广州中医学院到江西省招生,以第一志愿高分录取,成为一名中医事业接班人。

二、学好中西医专业知识是合格专业人才的基础

      中医高等院校,当时学制六年。中西医基础课全部要必修,临床课西医课程略少于中医课程。课程多,时间紧迫,生活又窘迫,依靠坚定的意志,刻苦努力,才取得60年度、61年度、62年度共三年学习优秀奖,64年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的好成绩。由于学习比较牢靠,为今后教学和临床带来较好的基础。

三、名师榜样教我做人做事是保证

      在学习阶段至工作以来,遇到许多名师,如朱敬修、刘赤选、邓铁涛、罗元恺、刘仕昌、李皓平、欧明等。他们热爱事业,学问广博、谆谆诱导、沉稳踏实、医术精良都是一笔财富,对我以后的医术、为人处世、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关心患者疾苦等树立了榜样。

四、教学与临床相互促进是事业有成的途径

      留校已工作五十年,先后教授《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及部分中医内科、西医诊断学基础等门类课程。但专长是温病学。因此涉及知识面较广,教学效果好,取得成果和荣誉亦较多。我深知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重要。中医只有确切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科学性的最好证明。毕业后一年的四清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65年起到附一院、省中医院、顺德陈村卫生院的住院部,每年3—5个月临床。1988年在附一院建立全国首个温病病区坚持至今,使课堂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促使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亦相继获省、国家重点学科,精品课程荣誉。科研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省部级各项奖七项等成果。

五、博览群书、勤于编撰,注意特色是成才的关键

      教学门类多,临床疑难病不少,都需要涉及古今文献,中西各类参考书,就必须博览群书,提高效率。长期以来主编过全国规划教材《温病学》、参考书《实用中医急症手册》等共十二册,参编《中医大辞典》、《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等十八部。撰写论文六十余篇,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总结了经验。几十年临床积累,逐渐形成治疗特色如中医热病、咳嗽(外感久咳)肝病(肝炎后肝硬化、脂肪肝、乙肝),头痛、痫证、郁证有较深的研究和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