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多发性脱髓鞘病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04日

    陈某,女,41岁,2011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2011年2月15日因“尿频尿急尿痛”到我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因小便难解,行腰穿等检查后,诊断:多发性脱髓鞘病。随后患者到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满意。于3月14日前来门诊治疗。症见:自觉右胁和腹部僵硬、麻木感,胸口灼如火烧,小便虽较前通畅,但大便干结若羊屎。舌淡红苔黄腻,脉细。体检:Babinsky(-),胸部乳房以下痛觉消失,触觉迟钝。腹壁反射消失。证属痰热阻滞气机。治以清热化痰,疏导气机。方用黄芩15、滑石15、法夏10、栀子10、淡豆豉10(后下)、石菖蒲15、蝉蜕5、僵蚕10、大黄10(后下)、姜黄10、柴胡10、泽泻15。4剂。症状有所减轻,随后数诊以升降散合连朴饮加味。4月25日第6诊始至5月23日第10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全蝎、蜈蚣、土鳖虫等虫类药加强通络,症状改善不明显。自5月23日第10诊后,停用虫类通络药,着眼气机郁滞、痰热阻滞三焦,贯彻升清阳降浊阴、清痰热运枢机的治疗原则。方用升降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蝉蜕5、僵蚕10、大黄15(后下)、法夏10、茯苓20、甘草6、陈皮5、枳实10、竹茹10、黄连10、栀子10、淡豆豉(后下)10、淡竹叶10、厚朴10、青黛6包煎,并加用四磨汤口服液,每天2次,每次2支,至6月27日15诊时,症状减轻明显,精神大为好转,至7月4日16诊时,胸背腹胁等处紧束感基本消失,痛觉、触觉恢复,尿频、尿急、尿痛消失,大便通畅,已能参加适量的运动,慢跑后自觉身子轻松。

   按语:多发性脱髓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常累及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具有很高的致残率。”[1]临床表现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四季均有发病,夏、秋季节多见,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少数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运动障碍。本案患者症状主要有:胸背腹胁等处紧束感、胃脘灼热、尿难解、尿频尿痛、便秘、舌红苔黄腻等。气机痰热郁阻于上焦则胸背束带感,郁阻于中焦则胃脘灼热、腹部紧束感,郁阻于下焦则尿难解、尿频尿痛、便秘。本案自2011年3月14日初诊,至7月15日共18诊。彭教授紧扣“气机郁滞,痰热阻滞三焦”这一病机,采用“升清阳降浊阴,清痰热运枢机”的治疗原则,方用升降散合黄连温胆汤、四磨汤加减,达到清阳升、浊阴降、痰热清、枢机运的治疗目的。成功治愈本案,有以下体会:一是升降散的运用,贯彻始终。此方“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2]此方之用,着眼升降气机,因“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3]胸痛腹胁紧束感、大便硬若羊屎等症,气机郁滞是其重要病机。针对患者大便硬如羊屎,重用大黄达15克,且后下,以加强通降浊阴之效,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二是本案的转折点在于自5月下旬始加用四磨汤,“大抵此方所治,皆为忧愁思怒得之者多。”[4]基于以方测证,以证测因,则引发对本病起因的思考,是否长期激烈的不良情志刺激是导致多发性脱髓鞘病的原因之一?三是丝毫不放松对痰热的治疗,痰热既是人体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加剧气机郁滞,共同成为本病的重要病机。舌红苔黄腻是痰热内阻的表现,是使用黄连温胆汤的重要临床指征。升降散升清降浊、四磨汤疏导气机、黄连温胆汤清化热痰,达到清阳升、浊阴降、痰热清、枢机运的目的,进而治愈痼疾。(李永宸整理)

参考文献

[1]董为伟.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411

[2]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1版:117

[3]清·王士雄.归砚录·卷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32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