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17岁,广东省佛山市人。2005年7月29日以反复肉眼血尿9年余就诊。自诉8岁开始尿血,曾先后入住广州市多家中西医三级甲等医院,疑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核、恶性肿瘤而做多项检查,并于2004年7月28日在中山医科大学行肾穿刺活检(肾穿病理号:4352),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诊见:血尿色淡红,常在劳累后加重,下腹无压痛,无尿频尿急尿痛,腰部不适、手凉、易疲倦、面苍白、唇青紫,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尿液分析显示尿胆红素(BIL):少量;尿蛋白(PRO):1g/L;镜检RBC:+++/HP。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反复肉眼尿血。中医诊断:血证(尿血);证属肾阳虚衰,固摄失职;命门火衰为其主要病机;治以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方用右归丸加减;处方:鹿角胶烊化15g,兔丝子15g,肉桂末焗3g,巴戟天15g,仙茅10g,龟板先煎30g,枸杞子15g,山萸肉10g,淡豆豉后下15g,地骨皮15g,细辛3g,黄柏10g,7剂。2诊即肉眼不见血尿,此后每次门诊均作尿液分析,尿液分析一直全部正常。因患者禀赋弱,病程长,建议其坚持服药半年。患者坚持服药至2006年4月21日,停药后一年余未见尿血,且尿液分析全部正常。患者告知考上某中医药大学,现能正常学习生活。
按:患者8岁即反复肉眼血尿,伴见“腰部不适、手凉、易疲倦、面苍白、唇青紫,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证属肾阳虚衰,固摄失职,此为先天禀赋衰微所致,治宜培补先天。然对于尿血,历代医家多从血热论治,而宋代的陈无择见解迥出诸家,指出尿血有因虚寒者,“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肾气结所致,或因忧劳、房室过度,此乃得之虚寒。”[1]明代的张介宾更明确指出血尿出于命门。“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门。”[2]这为本案运用温补肾阳法,提供理论依据。
本案的显著特点是证型不变——肾阳虚衰、固摄失职,处方固定——右归丸加减。右归丸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3]本案共12诊,多数为2周1诊,有时1周1诊。每诊必用的药物有:鹿角胶,兔丝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枸杞子、龟板;养阴药山萸肉用了8诊;温阳药细辛用了4诊(均与清相火的黄柏同用);淡豆豉与地骨皮同用,共用了7诊(前6诊均用)。“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4]温阳方面去原方辛热之附子和杜仲,加巴戟天、仙茅、细辛,与鹿角胶、兔丝子、肉桂末一起,起温补肾中元阳、填精补血的作用。然“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5],因此在培补肾阳中配伍滋补肾阴药龟板、枸杞子、山萸肉。方中淡豆豉、地骨皮具有止血尿的作用,黄柏与细辛配伍起相反相成作用。(李永宸整理)
参考文献
[1]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尿血证治,见四库医学丛书·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外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1版,(743):277.
[2]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杂证谟·血证·溺血论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525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新方八阵·补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80
[4]明·张介宾.类经·卷十四·五实五虚死,见四库医学丛书·类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1版,(776):258.
[5]明·张介宾.类经·卷十四·五实五虚死,见四库医学丛书·类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1版,(77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