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思想
(一)重视病因与发病
传统观点认为中医病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中医学概论》(1958年版南京中医学院编)沿用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为外因,“七情”过极为内因,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60年代全国教材一直沿用三因学说。
这一中医病因观,从1971年开始编写《中医基本理论教材》(自编教材,1972年2月出版)我负责第三章“病因”的撰写,开始作了改变。该教材认为中医疾病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病因则为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传统所言的中医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虽受外来因子所伤,然只有伤及五脏、六腑才能引起疾病。而虫兽、毒物则完全属外来因子。随后,《中医学新编》(1971年6月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也采用这一观点,我负责该书“外感”、“内伤”章节的撰写。这是首次在全国提出这一中医病因学观点,到1974年11月第1版中医学院全国试用教材,亦坚持这一观点,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
(二)认为温病伏气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
伏气自《内经》提出,到清代《温热逢源》明确提出伏气温病,沿用至全国二版教材(1963年)前,此后则被否定了。三版、四版教材均不敢提出,到1996年4月,本人主编第五版规划教材《温病学》,重新确立伏气及伏气温病地位,并在《新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文,论述它的现实意义,并被全国专家认同。以后第六、七版教材均采用伏气理论。
(三)首倡岭南温病学说
与刘仕昌教授于1986年3月响应省中医号召,提出研究岭南医学战略,紧接着首倡岭南温病学说。岭南温病是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与长期临床实践结合而形成的。岭南温病实为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结晶。岭南温病包括温热类兼湿的温病和湿热类温病、温疫的防治与现代医学病毒性感染、肠道细菌感染、免疫性疾病发热、耐菌株感染有密切关系。
岭南温病主要研究结果:
1、风温、暑温、暑湿、湿温为岭南常见温病。而风温、暑温多兼湿邪,其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因岭南气候特点气温高、雨量大,故岭南的天是湿热的天。地理上,地势低平,河流多,故云岭南的地是湿热的地,因此温病多见湿热病证。
2、人群体质以湿热型、气阴两虚型最多见。气候炎热、汗出多、饮食积滞,造成这两类体质多见。
3、注重舌诊、察咽喉、按胸腹是岭南湿病常见诊法。
4、气分证候突出而复杂,证多兼湿、夹痰、夹瘀、夹食积。病变部位涉及肺、胃、脾、肝、胆、肠、膀胱、肾等脏腑。
5、岭南温病主要治法有清热解毒法、清暑益气法、保津养阴法、调理脾肾法。
6、用药喜用花类、藤类和岭南丰富草药。花类:菊花、葛花、金银花、鸡蛋花、鸡冠花、莲花、水翁花、龙船花、狗牙花、球仔花、风仙花、霸王花、七叶一枝花、茉莉花、玫瑰花、腊梅花、木棉花、橘红花、南豆花、辛荑花、佛手花、夜香花、槟榔花。
(四)以温病临床为擅长
理论源于实践,个人对温病认识主要是从临床疗效亲自体验来的。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起,10月份全国学生大串联兴起,带来的动乱是多方面的。由于天气逐渐寒冷,交通拥挤,一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幅度蔓延。广州当时青年学生患病人数渐增,我院附院专门开设流脑病房30张。由罗元恺、欧明、李道中、刘仕昌、王德鑑等老师为主,我作为年轻教师亦参加值班,担任住院医生工作。从1966年11月-1967年4月,半年时间共收治402例流脑病人,除2例死亡,6例有不同后遗症外,其余全部治愈。而广州西医院病死率4.5%。足见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使我对春温有了深刻的体会,看到中医温病学是一门能指导热病防治的学科。
2、1976年9月间,佛山爆发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当时有4千余人感染,佛山中医院因人手少,要求派人支援,我当时已是温病学老师,与陆乃器、梅岭昌等人到该院分包一个病区,共28张床位,完全采用中医药为主,配合现代医疗手段,共治疗68例,全部治愈。按照伏暑、疫疹的理论,亦取得明显疗效。
3、2004年2月春节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席卷全球。我积极参与SARS防治工作,还到中山二院,中山一院,传染病院、省中医院共会诊38例,除1例病情太重死亡外,其他会诊病人均治愈。广州病死率5.4%、香港12%、全球18%,说明加上中医药后,死亡率大大下降。
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肝炎、流感、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麻疹、胆囊炎、乙型脑炎(1971年新会司前卫生院)、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在本院病房都有治愈病例。
(五)全国首列温病回归临床的教学体制
自古以来,中医教育以家传和师带徒方式,坚持侍诊、试诊、读书方式,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渐成为一名中医。到民国时期,1920年代以后,逐渐创办中医学校,以教授四大经典、案例、内外妇儿各科,并无附属医院。毕业后各自开业,积累经验,至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重视中医,1956年创办4所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医高等教育,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学体制有了基础与临床之分,才把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内经)归为基础。其实除《内经》外,另三门都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主要核心是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若长期教学与临床脱节,不但学生无法掌握中医的精华,老师亦从书本到书本,无法讲好课,培养新型一代中医则成空话。基于此,我在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之时(1972-1978年)就带领青年教师到省中医院、顺德陈村公社卫生所、省工人医院,参与临床实践。去省人民医院、中山一院、市一医院进修。自1974年起,每年另写报告,要求在附院开门诊,建病区,终于在1985年实现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综病区,1986年8月16日温病创办四内科,实现中医三门经典有病房愿望。
二、思辨特点
(一)注重先辨病(中医)再辨证的典型案例——中医治疗四肢抽搐30余年医案
中医临床思维:辨病(中医)——辨证——辨病(西医)
但目前临床现状:辨病(西医)——辨证,这一思维模式往往忽视了先辨中医的病这一重要环节,多针对西医诊断去思考中医治疗,有的病可以治好,而一些疑难病证,却疗效不佳。
1、案例
郝某,男,1935年生,河南人。原民航局工作,已离休。2007年3月29日入院。
主诉:间歇性阵发性四肢抽搐30余年,发作加重2年以上。
现病史:患者于1974年夏日,因背胀痛,倦缩躺下,突发四肢抽搐,约10余秒钟自动缓解。发作时神志清醒,事后可回忆病情。自1983年以来,每年发作数次,经医院救治,可改善。曾在兰州、汉口、长沙、广州等十余间医院诊治,诊为“神经衰弱”、“神经性抽搐”、“颈椎病(神经根型)”、“精神病”等,遍用中西药、注射、理疗、针灸,可缓解一段时间。从2005年以来,抽搐发作次数增多,从每月几次到每周几次,甚至一天多次抽搐。于2007年3月29日入住本院四内科。
既往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房早)、慢性胃炎、食道滑动型裂孔疝、轻度脂肪肝、颈椎病(神经根型)、高血压、帕金森氏病。
2、思辨与论治
(1)详细询问病史
抽搐与神志:抽搐时神志清、事后可记忆,与痫证不同。
抽搐与背痛(督脉):背胀痛与战争环境有关。每胀痛加重则会出现抽搐,甚至加压此处,可诱发抽搐。与督脉寒凝气滞有关。
(2)明确中医诊断
排除郁证、痫证、厥证。
诊断为痉证之依据: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本患者除角弓反张外,其余症状符合痉证。
(3)辨证
《温病条辨·解儿难》:“大抵痉、瘛、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
辨寒热:患者面色苍白、胃纳欠佳、大便烂、舌淡脉细属寒象。
辨虚实:多为实证,少数因气血亏损,脾肾阳虚则更少见。
辨证:脾肾阳虚,筋脉失于温养。
(4)论治(前医以风、寒、湿、痰、瘀立法,不效)
治则:温补脾肾、养血柔筋
方药:附桂理中汤加味
药物:党参15、白术10、炮姜10、炙甘草6、桂枝10、熟附子10、何首乌30、白芍15、鸡血藤30、补骨脂15、巴戟天15、仙灵脾15。
疗效:住院半月,完全用中药治疗。未见抽搐。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半年,曾有2次抽搐,将原方桂枝改肉桂末3克,至今1年余,未见抽搐。2013年春节见到患者告知自07年以后,再未发生抽搐。
(二)谨守病机,坚持异病同治,一方始终——治多发性甲状腺结节、高血压、失眠患者
异病同治是指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诊断明确的病,如果出现某阶段相同的证候或属于相同的病机,均可用同一种治法治疗。异病同治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这一重要治疗原则。
1、案例
姬某,女,84岁,本院离休干部。
主诉: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一月余。
现病史:一月前发现左侧甲状腺处有一绿豆大肿物,经省医检查诊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冷结节)。左侧4.4×2.2mm,右侧2.2×1.0mm,西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意,遂来门诊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服药后仍有150/95mmHg;高血脂症:总胆固醇5.95,甘油三脂2.81,低密度脂蛋白3.50;失眠证:每晚均服安定2片,已2年。
2、思辨与论治
(1)中医诊断:痰核、眩晕、不寐。
西医确诊有四种病:多发性甲状腺结节、高血压、高血脂症、神经衰弱。
(2)辨病机:患者素体肥胖,面色潮红,动作迟缓,时有眩晕,口粘不渴,四肢倦怠,舌淡苔白滑,脉濡缓。
证属痰湿内阻。各种病出现同一病机:
甲状腺结节:中医谓痰核,为气滞痰凝、集结于喉,可以解释。
高血压:中医诊为眩晕。有虚有实,虚或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实则或肝阳上亢、或痰浊中阻。本例患者症、舌、脉均符合痰浊,可谓“无痰不作眩”。
失眠:西医多认为是神经衰弱,中医称不寐。虚则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实则或肝郁化火或痰火内扰。本例面色潮红,长期失眠,必心烦,此为痰湿久郁,致痰热内扰。
高血脂症:虽属微观血脂异常,根据现代中医临床经验,亦可从痰浊、痰湿论治。
(3)论治
病机虽然均可用痰湿分析,各病又有自身特点,治疗先后次序和重点则有不同。先治失眠,解决患者最大痛苦,增强患者信心,再兼治甲状腺结节。
治则:燥湿祛痰、清热宁神,佐以软坚散结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10、法夏10、云苓20、甘草6、陈皮5、枳实10、竹茹10、牡蛎先下30、海藻15
疗效:服用一周后睡眠改善,1个月后不再用安定,血压130/80 mmHg(同用降压药),改用温胆汤加天麻、怀牛膝,服用2月,血压稳定,不再加降压西药,3个月后查甲状腺结节,左侧2.2×1.1mm,右侧1.5×0.5mm,均有缩小,患者信心大增。上方加决明子、鸡内金、泽泻、荷叶。再3个月后查血脂:总胆固醇5.10、甘油三脂1.72、低密度脂蛋白3.16,基本属正常范围。
(三)运用标本缓急之法,解决周期性癃闭证
治病求本,是指针对疾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即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本是根本、本质。所谓标,即标志、现象。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疾病的病因和症状而言,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人发病先后而言,先病、旧病、原发病为本,后病、新病、继发病为标,等。但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在复杂的疾病中,常有标本主次之不同,当标为主要矛盾时,则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只要运用恰当,就能效如桴鼓。
1、案例
梁某,女,38岁,广州某制衣厂长,于1991年5月20日入院。
主诉:周期性小便点滴而出,已5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991年元旦期间,参加区里篮球比赛,小腹膀胱处不慎被人撞及,即感疼痛难忍。受伤后发觉排尿不出,经压膀胱、热敷,小便点滴而出。此后每次排尿,均要用多种方法,才能排尽尿液。两天后月经适至,排尿亦变通畅,未及时就医。直至2月份,月经将来前2天,又出现排尿困难,心情烦躁焦急,到某医院诊治,排除结石、肿瘤、感染,诊为急性尿潴留,以导尿、保留尿管处理,至月经来又尿自通。以后3月、4月均出现上述现象,某大医院做膀胱镜检查,认为是尿道狭窄,要手术治疗,病人恐惧,遂入本院。
5月24日,患者又开始排尿困难,科里医生又提出用导尿管,病人希望中医想办法,邀余会诊。
2、思辨与论治
(1)中医诊断:癃闭
癃闭一证,以排尿困难,甚则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患。
(2)思辨
辨虚实:癃闭一证有虚有实。
虚证或肾阳虚惫或肺肾气虚,老年人多见。
实证或为湿热蕴积,或为肺热壅盛,或为肝郁气滞。
本例初次小便不利,因外伤引起,实属意外。但肝气疏泄、月经来潮,则小便自利。第二个月行经前,又见排尿困难,与肝郁气滞、膀胱气化不利有关。3月、4月情况相似。
辨标本:患者自称女强人,办事果断,性格较急。小便不利使她心情焦虑,并造成日后经前排尿困难,这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此为本。
癃闭为当务之急,试用通阳化气利尿,虽是治标,符合急则治其标原则。
(3)论治
治则:先用通阳化气利尿,后用清热疏肝解郁。
方药:五苓散。以肉桂末3焗易桂枝,急煎服。月经干净后,用丹栀逍遥散。
疗效:服五苓散后2小时,小便已通,要求出院,未准。
月经干净后,用丹栀逍遥散。患者心情逐渐平和,6月22日来月经,未出现排尿困难,准出院,嘱门诊调治,遂痊愈。
(四)求衡性治疗原则——治疗重症恶寒10余年病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是正常的治法。但疾病有时十分复杂,寒热错杂亦多常见,出现表里寒热错杂,上下寒热错杂,脾胃寒热错杂,肾阴肾阳寒热错杂等。若不仔细辨证,则容易丧失治疗时机。治疗目的,平衡阴阳。
1、案例
张某,男,63岁,广东梅州人。
主诉:身体恶寒10年余,恶寒加重5年。
现病史:10年前已觉比同龄人怕冷,近5年来恶寒加重。夏天很热,不能开空调。冬天睡觉要盖2张棉被,另加热水壶。白天若不及时添衣,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感冒症状。睡觉时衣物不够,则无法入睡。即使能够入睡,亦见盗汗严重。见患者消瘦,大便较烂,胃纳欠佳,口淡不喜饮,舌暗红而小,苔少,脉细数。
2、思辨与论治
(1)详细了解病史
患者介绍曾作血常规、乙肝两对半、甲功五项、性激素六项、皮质醇1190(偏高)、脑垂体(X光照片)、B超肾上腺,除一项外,均未发现异常,多间当地医院未能作出诊断。
2005年起,多次到省级西医院和中医院求治,多按肾阳虚、脾肾阳虚、脾虚、气血两虚、表虚不固、营卫不和论治,不但恶寒未减轻,反而加重,并出现牙龈肿痛、心悸、盗汗。
(2)辨阴阳之虚
患者以恶寒为主证,多数医家认为是肾阳虚,辨证是对的,为什么疗效不佳?
从服药反应来看,单服温热药、恶寒更明显,甚至牙龈肿痛、心悸、盗汗等症愈来愈严重,再加上舌暗红而小、苔少,脉细数,说明过服辛热之品,灼伤肾阴,出现肾阴和肾阳俱虚。
患者恶寒10余年,久病入络,瘀血阻于络,导致卫阳舒布失常,出现头痛、舌暗红。
辨证:肾阴肾阳两虚
(3)论治
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治则:阴阳双补、活血通络
方药:补阴——生地黄20,女贞子15,楮实子15,山萸肉10;补阳——菟丝子15、枸杞子15,仙灵脾15、巴戟天15;活血通络——干地龙10,桃仁10,泽兰10,川芎10。
疗效:服药1月,恶寒大减,盗汗减少,服药3月,仅微恶寒,而盗汗、心悸均除。
(五)个体化的辨证论治
自《黄帝内经》确立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个理论,从而决定了中医思维方式与观察方法的宏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是,随着中医进入当今社会和现代医学微观检测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提出了辨病(西医的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亦提高中医诊治水平。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忘记中医宏观辨证这个根本理论,临床上亦会出现问题。要避免这个偏差,就是辨证论治要个体化。下面举例说明之。
1、举例
孙某,男,12岁,本院职工家属。1972年12月就诊。
主诉:遗尿3周,加重1周。
现病史:母代诉,因腰痛,两个月前照片,发现左肾结石。就诊本院,用中药排石,遍服八正散及清热利尿通淋排石之品,未见结石排出。半个月前出现遗尿,近1周来,每晚均有遗尿,找余诊治。
见小孩发育较迟、较矮、消瘦、面苍白、胃纳可,无尿痛,但有尿频尿急,自诉左侧腰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既往史:8岁时,因病摘除右肾。
2、思辨与论治
(1)石淋与肾虚遗尿能否统一辨治
石淋是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刺痛,甚至血尿,伴腰腹绞痛,舌苔黄腻,脉弦数,多属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排尿通淋,用八正散、石韦散加减,如萹蓄、瞿麦、石韦、冬葵子、金钱草、海金砂等,石淋未见,提示肾虚。
遗尿是夜睡后小便自遗,多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亦有肝经郁热,蕴于下焦者,能否统一,没有把握。先治遗尿,以补肾固涩之剂。
桑寄生、川断、狗脊、杜仲、北芪、益智仁、桑螵蛸、台乌、茯苓、白术
药后第三天,患孩即排出白色结石数颗,遗尿立除。几天后又见遗尿,脉症无变化,续用前方,又排石数颗,遗尿又止。用药月余,遗尿已除,再照片,左肾输尿管膀胱未见结石影,病愈。
(2)肾结石属脾肾阳虚者,临床不可忽视
从补肾固涩治遗尿而排石,虽属偶然,偶然中深入思考: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并无石淋症状,而X光片发现结石,却有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胃纳欠佳,舌淡苔微腻,脉细缓者,可另辟途径治疗。从脾肾两虚立论。
3、论治:脾肾阳虚肾石
治则:补肾健脾,益气排石
方药:北芪、云苓、白术、炙甘草、桑寄生、川断、狗脊、杜仲、海浮石、穿破石、路路通
穿破石:微苦、淡、有活血舒筋、健脾止泻、补肾通淋之功,鲜药30-60克,孕妇慎用。
海浮石:咸,微咸,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之功
路路通:苦、平,有祛风通络、利水祛湿之功。
疗效:共治疗65例尿路结石,疗程1-1.5月,最快3天,最慢1.5月,其中肾结石38例,输尿管结石17例,膀胱结石10例。
(本文由彭胜权教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