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日期】:2008年3月19日
【主诉】 反复头晕、乏力1月余,呕血伴黑便五天。
【现病史】 患者1月前因头晕、乏力、血象三系减少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经亚砷酸、阿糖胞苷、反应停等药治疗后缓解不明显,遂转入我院治疗。五天前开始出现呕血伴黑便、头晕、乏力。
刻下症 头晕、乏力伴心悸,今日呕吐黄绿色水伴血丝约100ml,解黑便一次,夜眠差,口干苦,无头痛,无发热恶寒,见腹部皮肤瘀斑。
【既往史】 十年前行卵巢囊肿切除术,余无特殊。
【体格检查】
一般体征 体温: 37.1℃ 血压:90/75mmHg
心率: 70次/分 呼吸:20次/分
胸骨无压痛,腹部皮肤瘀斑,余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无皮疹,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关节无红热肿胀,无畸形。
理化检查 血分析: WBC 1.96×109/L. NEU 0.39×109/L,HGB 80.2g/L,PLT 23×109/L。
望闻切诊
望诊:神清,精神可,胸骨无压痛,腹部皮肤瘀斑,余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无皮疹,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关节无红热肿胀,无畸形。
舌象:舌淡 苔黄
闻诊:无特殊气味及声音。
切诊:脉象:弦细
【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虚劳、血证-便血”,证属“气不摄血兼有湿热邪”证。缘患者中年女性,平素体质较差,阴气亏伤。加之药毒内伤,脾气亏虚失于统摄,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故见皮肤瘀斑;脾虚湿盛,下注肠道,故见便血,上溢于胃,故见呕血。失血日久,气随血脱,正气更伤,终致气血两伤不能濡养清窍,故见头晕、乏力,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又血虚日久,虚热内生,故可见口干苦、夜眠差等诸症。
【中医诊断】 虚劳、血证 (气不摄血兼有湿热)
【西医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
2.上消化道出血
【治法治则】 益气清胃热、凉血止血
【处方】 自拟方
【方剂组成】:
黄芩15g 蒲公英30g 海螵蛸20g 厚朴15g
紫珠草20g 地稔30g 茜草根10g 生地15g
竹茹15g 绵茵陈15g 麦芽30g 太子参15g
3 每日1剂
用法:水煎服
其他治疗 紫地合剂50ml tid,云南白药1.0 tid。
【二诊】
就诊时间 2008-4-2
四诊资料: 望诊:神清,精神可,胸骨无压痛,腹部皮肤瘀斑较前减少,余皮肤粘膜无新发出血点及黄染,无皮疹,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关节无红热肿胀,无畸形。舌象:舌淡 苔黄
闻诊:无特殊气味及声音。
切诊:脉象:细弱
问诊:头晕、乏力伴心悸较前减轻,仍有恶心、呃逆、呕吐黄绿色清涎,无伴血丝次数较前减少,大便色黄,成形,胃脘部饱胀感,食后尤甚,夜眠转佳,已无口干苦,无头痛,无发热恶寒,腹部皮肤瘀斑较前减少。
理化检查:血分析:WBC 0.976109/L,NEU 0.213109/L,HGB 79.5g/L,PLT 22.1109/L。
辨证分析 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虚劳、胃反”,证属“脾胃亏虚、胃气上逆”证。缘患者中年女性,平素体质较差,脾气本虚,又因呕血、便血日久,气随血脱,正气更伤,脾胃日衰,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见头晕、乏力,恶心、呃逆、呕吐及腹胀等诸症。
诊断 中医诊断:虚劳、胃反 证候;脾胃亏虚、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
治法治则 益气健脾、降逆止呃
处方 自拟方
方剂组成:
陈皮10g 法半夏15g 竹茹15g 藿香12g
柴胡12g 绵茵陈10g 海螵蛸15g 蒲公英20g
厚朴15g 太子参15g 柿蒂15g 白芍15g
7剂 每日1剂
用法:水煎服:
其它治疗 云南白药1.0 tid。
医嘱 进食半流质食物。
治疗结果 结果:痊愈
【按】 《平治会萃•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说:“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凅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本案患者中年女性,平素体质较差,阴气亏伤。虽有出血症状,胃肠湿热,在应用清热凉血药则要谨慎,勿过用寒凉之品;在应用补益之品时则要谨慎,勿过用温补而火上加油,应选用太子参等益气养阴性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