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日期】2009年9月16日
【主诉】全身淋巴结肿大7月余,伴间断发热10余天。
【现病史】 患者于今年2月份发现右侧颌下有肿物如鸡蛋大小,在当地诊所服中药煎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逐渐出现多处淋巴结肿大。8月28日在潮州医院取右侧颈部淋巴结送至汕头大学医学院检验,结果提示: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今为求中西医治疗,到我院就诊。
刻下症:精神疲乏,头晕,低热,纳差,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体健,无特殊。
【其他】居住地附近有多家化工厂。
【体检】
一般体征:
体温:37.6℃ | 血压:130/60mmHg | 心率:90次/分 | 呼吸:20次/分 |
专科检查:胸骨无压痛,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睑结膜稍苍白,双侧耳后、颈前、颈后、锁骨上窝、腋下、滑车上、腹股沟、腘窝均可摸及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有3×3×4cm3,表面光滑,质中,无压痛,无粘连。毛发及指甲光泽可,肝大,肋下5cm,脾大,肋下6cm,质软,表面光滑,双下肢浮肿,关节无红热肿胀,无畸形。
初诊望闻切诊资料:
望诊:神清,精神尚可,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毛发及指甲光泽可,颈前肿大淋巴结,双下肢浮肿,关节无红肿胀,无畸形。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问诊:精神疲乏,头晕,低热,体温:37.6℃,无恶寒,盗汗,咽痛,纳差,眠可,二便正常。
切诊:脉象:细。
【理化检查】2009-3-9汕头大学医学院淋巴活检示:(颈部)T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免疫组化:CD43(+);CD3(-);TdT(+);CD20(-);Pax-5(-);CyclinD1(-)。
【辨证分析】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恶核”范畴,证属“气血亏虚,痰瘀互结”之本虚标实之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久居污秽之地,外邪入侵,损伤脾肾,气血生化乏源,而出现头晕,疲乏,纳差,面色萎黄等气血亏虚之症。脾虚,水液运化失司,痰浊内生,加之气虚无力运血,导致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故见双下肢水肿,痰瘀互聚日久化热而成核。本病病位在脾肾,证属本虚标实。现急则治其标,治宜化痰散结,清热解毒为先。
【中医诊断】恶核(气血亏虚、痰瘀毒互结)
【西医诊断】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IV期B
【治法治则】化痰散结,清热解毒。
【处方】消瘰丸加味
【方剂组成】
生牡蛎(先煎)30g 浙贝母12g 玄参12g 夏枯草15g
连 翘15g 黄 芩15g 蒲公英30g 山慈茹15g
金银花15 g 浮小麦30g 糯稻根30g 绵茵陈12g
7剂 每日1剂
【用法】水煎服
【其他治疗】行VDCP方案,清毒片4片 tid;养正片4片 tid。
【医嘱】避风寒,调饮食,避免劳累。
【二诊就诊时间】2009.9.23
【二诊】
四诊资料:
望诊:神清,精神尚可,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无皮疹,颈前淋巴结稍减,扁桃体I度肿大,毛发及指甲光泽可,双下肢浮肿稍减,关节无红热肿胀,无畸形。
舌象:舌淡,苔白。
闻诊:无特殊气味及声音。
问诊:咽部疼痛,仍有盗汗,以肩部及后背部为主,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咳嗽,胃口差,眠可,小便较多,大便一日二解,质烂,色黄。
切诊:脉象:细数
一般体征:
体温:36.7℃ | 血压:120/64mmHg | 心率:88次/分 | 呼吸:20次/分 |
理化检查:血分析:WBC:1.01×109/L,PLT:25×109/L,Hb:65.0g/L。
【辨证分析】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恶核”范畴,证属“气阴亏虚,湿热内蕴”。患者年幼发病,久病体虚,加之化疗药毒内伤,津液亏虚,阴虚火旺,时值湿热之季,风为百病之长,风夹湿热之邪入侵,阻碍气机,造成湿热内蕴,气阴亏虚之象,属本虚标实。
【中医诊断】恶核(湿热内蕴、气阴亏虚)
【西医诊断】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IV期B
【治法治则】养阴益气,祛风清热利湿。
【处方】自拟方
【方剂组成】
桔梗10g 麦冬15g 牛子12g 连翘15g
浮小麦30g 糯稻根30g 太子参15g 牡蛎(先煎)30g
火炭母30g 淮山15g 车前子15g 炒麦芽30g
7剂 每日1剂
【用法】水煎服
【其他治疗】VDCP方案,清毒片4片po tid;养正片4片po tid。
【医嘱】避风寒,调饮食,避免劳累。
【治疗效果】显效
【按】淋巴瘤属中医“恶核”、“血证”的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正虚、邪毒、血瘀、痰凝”;以脾肾俱虚为本,邪毒、血瘀、痰凝为标,治疗以西医化疗为主。《黄帝内经》云“结着散之”“留着攻之”,该患者初诊以邪实为主,故以生牡蛎、夏枯草山慈菇软坚散结消肿,玄参、、蒲公英、连翘、黄芩、绵茵陈清热解毒化浊消肿,浮小麦、糯稻根扶正固表止汗;二诊时值湿热之季,风为百病之长,风夹湿热之邪入侵,阻碍气机,治以养阴益气,祛风清热利湿为法,效果明显。中西两法,扬长避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