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凉血方 丘和明 凉血止血 热入血分 热伤血络 血热妄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1. 方名:凉血方
2. 来源:老中医自拟方,由《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
3. 组成:水牛角,生地,白芍,丹皮,紫草,紫珠草,地稔根,茜草,连翘
4.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5. 方解: 本方证治乃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热入血分, 心肝受病。热盛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离经之血又可致瘀阻而发斑。叶天士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为君,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臣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紫草、紫珠草、地稔根、茜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共为佐药;连翘、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共为使药。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本方配伍严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6. 主治:热入血分,热伤血络,血热妄行。证见皮肤发斑,斑色紫黑,或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7.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凉血方”用于热入血分,热伤血络,血热妄行之血证,临床上常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辨证属血分有热者。
临床加减化裁:若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紫斑密集成片者,可加用生石膏、知母, 并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效;还可合十灰散以增强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若热壅肠胃兼见气滞血瘀,证见腹痛者,可加甘草配合白芍以缓急止痛,五灵脂、香附理气活血止痛;若热伤肠络而见便血者,可加槐花、地榆炭以凉血止血;若热夹湿邪,阻滞肢体经络,而见关节肿痛者,可加清热祛湿、舒筋活络之秦艽、木瓜、桑枝、川牛膝等。
关键词:柔肝方 丘和明 清肝疏肝 平肝养肝 从肝论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1. 方名:柔肝方
2. 来源:老中医自拟验方。
3. 组成:柴胡,白芍,绵茵陈,鸡骨草,桑叶,生地,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巴戟天,连翘,防风。
4. 功用:清肝疏肝,平肝养肝
5. 方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肝主疏泄,主谋虑,主藏血。肝藏血之功能 须靠肾水滋养和肝气条达来维持,肝失疏泄则肝郁气滞,气郁化热化火;肝木失肾水滋养则易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疏肝可以杜绝郁火之源,养阴平肝可制肝阳上亢和肝火。所以肝不藏血之血证须清肝疏肝养肝平肝四法并用。
本方柴胡疏肝,生地、白芍、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柔肝,绵茵陈、鸡骨草、桑叶以清肝,白芍、生地以平肝,巴戟天温敛肝气,防风、连翘疏风散热宁络为佐。清疏平养四法并用,以达柔肝藏血的功效。
6. 主治:肝不藏血证。皮肤紫斑,伴头晕,目眩,口干,口苦,疲倦,烦躁易怒,胃 脘疼痛,舌红,苔黄,脉弦细。
7.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柔肝方”用于肝不藏血之血证,临床上常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
紫癜等辨证属肝不藏血者。
临床加减化裁: 肝郁有热者,加栀子、丹皮、川楝子以清内热;气郁甚者,
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腹痛明显者,加甘草,重用白芍以缓急止痛;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
关键词:养阴益髓方 丘和明 滋阴补肾 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1. 方名:养阴益髓方
2. 来源:老中医自拟方,由《景岳全书》“左归丸”化裁而来。
3. 组成:淮山,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牛膝,龟板,鹿角胶,首乌,党参,仙鹤草。
4. 功用:补肾健脾,填精益髓
5. 方解:本方治证为脾肾不足,精髓亏损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肾又为真阴真阳所居之所,故久病耗阴伤阳,肾阴亏损,精髓不充,而致诸证。治宜壮水之主,以培肾之真阴。方中重用熟地滋肾益精,以填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意,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党参补脾益气养血,首乌补益精血,仙鹤草滋补强壮、收敛止血,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填精益髓之效。
6.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乏力气促,失眠健忘,面色苍白,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7.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养阴益髓方”用于脾肾不足、精髓亏损证,临床上常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辨证属脾肾不足、精髓亏损者。
临床加减化裁:若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小便不利、不清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关键词:养阴止血方 丘和明 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阴虚火旺 迫血妄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1. 方名:养阴止血方
2. 来源:老中医自拟方,由《小儿药证直决》“六味地黄丸”、《医方集解》“二至丸”化裁而来。
3. 组成:淮山,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女贞子,旱莲草,茜根,仙鹤草。
4. 功用:滋阴泻火,凉血止血
5. 方解: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肌肤络脉,故见皮肤紫斑,亦可见齿衄、鼻衄等,治疗当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中重用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共为臣药;配伍丹皮、茜根、仙鹤草凉血止血,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之滋腻恋邪,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6. 主治: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皮肤紫斑,时作时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心烦口干,常伴齿衄、鼻衄、月经过多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7.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养阴止血方”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之血证,临床上常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辨证属阴虚火旺者。
临床加减化裁:若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黄柏、玄参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潮热者,可加地骨皮、鳖甲、秦艽、白薇等清退虚热之药;盗汗者,加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收敛止汗;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