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和明教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之一。虽年过七旬,仍未稍懈于临床,潜心歧黄之术,临证不倦。丘和明教授行医48载,致力于中医内科,尤其是中医血证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博览群书,兼纳百家,博古通今,汇通中西。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创新性临证思辨特点。现将丘和明教授的临证思辨特点总结如下:
一、临证四大要领
丘和明教授从医数十年,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更是注重总结归纳,使临证经验进一步系统性、条理化,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丘老指出临证时要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观点为总的指导原则。接诊病人须首明四诊八纲,四诊时要讲究技巧,望闻问切力求准确,四诊合参分析归纳出其八纲属性,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内经至真要六论的指导,谨察病机与谨守病机,从而确定诊疗措施的理法方药。他内承歧黄正统,外纳现代医学知识,内外互参,中西合璧,中西汇通,归纳出“临证四大要领”:一要掌握诊疗常规;二要制订个体化诊治方案;三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随机应变;四要注重调理。
二、用肝藏血理论指导血证治疗
“肝藏血”一语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肝藏血的理论多有论述,但是少有系统性专题论述,用“肝藏血”理论指导血证的治疗则更为罕见。丘老对“肝藏血”理论进行了全新的的阐述与发挥,从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说、现代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形成了“肝不藏血,血证由生”血证新理念,用于指导临床血证治疗。丘和明教授认为,诸血证伴有肝经病证者(包括肝郁、肝热、肝火、肝阳上亢、肝阴不足),皆可视为肝不藏血所致。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或因酒食伤肝,或因外邪袭肝,或因情志抑郁,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久化热,化火伤络,而致血证。患者若肝阴亏虚,木失濡润,可表现为肝郁火、肝血虚之头晕、两目干涩发蒙、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而干等症侯;或者肝郁气滞化火,则证见头晕、胁痛、面红目赤、苔黄、脉弦数有力。肝脏调血气、和气机,是调畅气血的重要枢纽,“肝藏血”正是其调畅气血的基础,“肝不藏血”是血证的重要病机之一。丘和明教授依据多年的针对“肝不藏血”,提出了“清肝”、“养肝”、“平肝”、“疏肝”四法并用的治法,以达柔肝藏血之功。肝失疏泄是肝不藏血的根本机制,所以疏肝是治疗肝不藏血的基本原则;疏肝可杜郁火之源,可助清肝之效;肝不藏血多有肝阴不足、阴虚内热、肝阳上亢,故清肝火、平肝气、养肝血作为辅助原则必不可少。平肝以制肝阳上亢,可助疏泄之功,养肝以补亏虚之阴血,可强清肝之用。故在疏肝清肝的同时,辅以滋水涵木、平肝养肝,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柔肝藏血的目的。丘和明教授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匠心独运,创制了柔肝方这一经验方治疗肝不藏血之血证。组成:柴胡12g,白芍15g,绵茵陈15g,鸡骨草30g,丹参15g,山药15g,白术15g,巴戟天15g,茯苓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防风10g。本方柴胡疏肝,生地、白芍、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柔肝,绵茵陈、鸡骨草、桑叶以清肝,白芍、生地以平肝,巴戟天温敛肝气,防风、连翘疏风散热宁络为佐。体现了丘老治疗肝不藏血之血证,清疏平养四法并用,以达到柔肝藏血的功效的学术思想。
三、难治性ITP从肝肾论治
1、难治性ITP从肝肾论治
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血热脾虚论治者为多,但对于部分具有肝之症候或有肝病病史的病例,丘老认为,此均属“肝失其用”。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丘和明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乙癸同源,关系十分密切。“肾生骨髓,髓生肝。”肾精生阴血而藏于肝,肝肾共同调节血液的化生。因此对于肝不藏血之血证,丘老临证以“肝肾同治”论治,重在调肝,主张疏、清、养、平并举,相互协调,同时兼顾补肾,创制了柔肝方这一经验。组成:柴胡12g,白芍15g,绵茵陈15g,鸡骨草30g,丹参15g,山药15g,白术15g,巴戟天15g,茯苓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防风10g。同时老强调,辨证论治不能固执一方一法而通治到底。对于肝不藏血之血证,初期常以调肝为主,同时兼顾补肾;后期常以补肾为主,同时兼顾调肝,以滋养阴血,巩固疗效。
2、难治性ITP从肾论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临床特点为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减少,而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丘老认为肾脏在血小板生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丘老秉承古籍《病机沙篆》云“血之源头在乎肾”。《血证论》:曰“有肾虚火旺、齿豁血渗,以及睡则流血,醒则血止,皆阴血不藏之故。” 《平治会翠》指出“阴气一亏损,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上述论点均深刻阐述了肾阴虚引起慢性出血的病机。丘老认为血属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根本的病机为阴血不足。朱丹溪之“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全也”的理论,也进一步说明了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势缠绵、易于反复的特点。因此丘老针对肾精亏虚、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损伤肾阴的患者,创制养阴止血方,遣方用药从肾论治,疗效显著。
四、从“火”论治紫斑
《内经》提出“气虚”和“血热”是血证的发病机理,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气虚不能摄血”和“血热逼血妄行”。唐容川《血证论》云:“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丘老指出这些观点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丘老推崇刘河间主火论,认同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丘老认为血证这类疾病的病机以热毒深陷血分,火热逼血妄行最多见,因此创制凉血方,遣方用药从“泻火”论治,疗效显著。凉血方组成:水牛角20g(先煎),生地15g,白芍15g,丹皮10g,紫草10g,紫珠草15g,地稔根15g,茜草10g,连翘15g。本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为君,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臣以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可复已失之阴血,二可助水牛角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芍药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紫草、紫珠草、地稔根、茜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共为佐药;连翘、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共为使药。方中凉血与散血并用,一是因离经之血残留成瘀,二是因热与血结致瘀。本方配伍严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五、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辨
慢性再障属于中医“虚劳”、“血证”、“内伤发热”的范畴。从表面上看属气血两虚,但单用补气血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丘和明积多年临证经验,指出慢性再障的根本病位在肾和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主藏精化血。脾为后天之本,《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中焦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虽说发病关键在于脾肾虚损,但亦与阳气、阴液、心肝肺等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布气血,肾精化血。脾肾虚损不能化生气血则脏腑失养,各脏功能受损,心不主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发为出血之证,血证失血使阴血更虚。阳生阴长,阳气衰退则阴血难生,阴血不生则阳气更虚。气血虚,血行无力,日久则致瘀。因此,丘老提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本病机为脾肾两虚夹瘀,其基本治法是补益脾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总结出养阴益髓方治疗慢性再障,组成:淮山,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牛膝,龟板,鹿角胶,首乌,党参,仙鹤草。本方重用熟地滋肾益精,以填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意,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党参补脾益气养血,首乌补益精血,仙鹤草滋补强壮、收敛止血,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填精益髓之效。同时丘老指出在慢性再障的治疗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补脾与补肾”、“补肾阴与补肾阳”、“扶正与祛邪”、“补益与活血”四个关系。(1)补脾与补肾:补肾为主,辅以健脾益气药物。(2)补肾阴与补肾阳:本病以肾阴虚证为多见,应用补阴药偏多。凉润滋阴药能改善症状,温阳补肾药可改善造血功能。在适当的时机,于大剂补阴药中加入少量的温阳药,可获较好效果。但如过早、过度应用温补肾阳之品,则有助火动血之虑。(3)扶正与祛邪:以虚为主,虚实共存是本病的一大特征,治疗时要补虚为主,兼顾祛邪。(4)补益与活血:在补肾健脾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祛瘀方药,往往能提高疗效。
六、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治思路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在病因、发病与病理变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丘老在其主编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治疗学》对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病因论述均重视邪毒的致病作用,认为邪毒是恶性血液病的基本致病因素,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
邪毒侵入机体后,损伤正气,由于该邪毒具有阳热炽盛的特性,最易伤人阴精,故临证常见阴液亏虚表现,但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所化,邪毒伤阴严重则可致阳气的化生不足而成阳虚,终成阴阳两虚之证。因此恶性血液病总的病势是邪毒渐盛、正气渐虚。恶性血液病经过积极化疗及清热解毒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可能达到临床缓解,此时,邪毒被清但未尽去,但在攻伐的同时,正气也受伤害。随着病程的延长,化疗持续进行,患者正气存在走向虚损的趋势。就目前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的研究来看,虽然有了相当的治疗效果,但仍免不了疾病的复发,存在疾病缓解与复发的交替的可能,最终不可能存在缓解后复发,再缓解的长久循环。这是邪盛正虚也是病程中邪正斗争的结果。
丘老临证诊治血液病非常重视扶助正气,强调扶助正气在血液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由于正气虚弱病理贯穿于恶性血液病整个病程始终,因此扶助正气是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治则之一。正气虚弱是邪毒侵袭的内在原因,而内侵之邪毒则是进一步损伤正气的罪魁祸首。恶性血液病之所以造成严重的正气虚弱,之所以缓解后容易复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邪毒作崇,这种邪毒不同于其它疾病之邪毒,它可以在体内潜伏,侍机不断积蓄增殖,消耗浸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阴阳精髓。丘老临证时同样非常重视祛除邪毒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祛邪毒也是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治则之一。总体而言,患者正虚毒伏,当以扶正祛毒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应贯穿诊疗始终。应根据正气虚弱在病程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扶正方法应有主次的差异。如恶性血液病的早期,以祛毒为主,而扶正为辅;疾病中期,扶正与祛毒并重;在疾病的后期,当清补平补,祛毒也不能过度刚烈凶猛。
结语:丘和明教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重视中医整体观,以中医整体观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重视阴阳平衡,认同阴常不足、阳非有余,六气皆从火化等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其制方严谨,用药精当,每方一般不超过12味药。理法方药条理清晰,君臣佐使主次分明,切中病因病机,所以每获良效。从而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