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数十年来,丘和明教授勤恳工作在基层,坚守医疗一线内科病房及门诊诊疗工作。丘和明教授认同“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理念。丘和明教授认为多临床、多实践,尤其多到住院部训练,多诊治危重病例,是不断提高自身临床诊疗技术的关键。丘和明教授在医疗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重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亦重视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对每一例临床病例都力求明确中西医两重诊断,突出中医治疗。1984年起,丘和明教授带领团队重点开展血证临床研究,参加全国中医血证协作研究,收治大量血证病例。在血证系列科学研究中,对紫斑、衄血、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各种血证收集大量古今防治资料及自我实践经验,对各种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瘤等疾患的临床科学研究中,着重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选择探索中医诊治的理法方药,发挥中医优势。临床科研工作使丘和明教授的学术思想进一步系统性、条理化,使其中医诊疗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丘和明教授从医数十年,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学习、反复地实践,更是注重和善于总结归纳,使其临证经验进一步系统性、条理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


一、整体观和辩证论治

在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论治的准则,也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阴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灵枢·本脏》指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认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通过诊察病患五官、形体和色脉等外在变化,就可以清楚病患体内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和阴阳的消长,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对四诊得来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本质的过程。中医辨证将疾病的情况概括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既分析了病位的深浅和病证的性质,也得出邪正的盛衰和证候的类别,归纳出疾病的总体属性,为进一步论治疾病提供依据。而施治是根据辨出的“证”,着眼于整个机体和机体的整体机能,确定治疗原则,遣方用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丘老临证时重视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观点为总的指导原则。指出接诊病人须首明四诊八纲,四诊时要讲究技巧,望闻问切力求准确,四诊合参分析归纳出其八纲属性,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按照内经至真要六论的指导,谨察病机与谨守病机,从而确定诊疗措施的理法方药,做到辨证求因,治病明本。例如在处理恶性血液病发热时,丘老临证时强调必须分清其发热病因病机,外感热邪、气虚发热、或阴虚发热,只有辨证准确,才能分别论治以辛凉解表、甘温除热、养阴透邪。若一见发热,即用汗法或清下之法治疗,未考虑病患的本质以及疾病发展过程,则重伤正气,而致正虚邪恋,发热不止。又如鼻衄的中医治疗,只有明辨其病因病机,才能胃热者治以清胃泻火,肝火上炎者治以清肝泻火,气虚者治以补气摄血。中医治病的理法方药,丰富多彩,但均立足于辨证论治。丘老强调,辨证论治不能固执一方一法而通治百症。


二、重视河间主火论,认同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

丘老重视刘河间主火论,认同“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学术思想,并用之以指导诊治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实践,丰富和提高了对血证、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血液病的理论认识。火热致病特征和病证特性为:火性燔灼、暴烈、炎上、变动不居。火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剧、变化迅捷、变化多端和危重性的特点,或燔灼津液、伤津耗气,或生风动血,或火热内炽生痰成瘀,日久不散,聚结成积。丘老指出急性再障、恶性血液病等血液病的发病特点与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丘老认为,邪毒是恶性血液病的基本致病因素,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内在原因。邪毒具有阳热炽盛的特性。《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恶性血液病患者常为素体阴虚,易感阳邪。邪毒侵入,火热秽浊,毒性燔灼,极易劫夺人阴精,临证常见阴液亏虚表现,但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所化,邪毒伤阴严重则可致阳气的化生不足而成阳虚,终成阴阳两虚之证。邪热入营血,伤阴动血,则见发热和出血诸证。恶性血液病之邪毒同样具有温热性质,该类疾病的病程与温病过程有相似之处,恶性血液病病程中也常有上、中、下三焦病证的变化,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卫气营血及三焦浅深层次的病理变化,这是用卫气营血、三焦理论论治恶性血液病的病理基础。故丘老常运用卫气营血及三焦理论诊治恶性血液病,恶性血液病祛毒法则应与卫气营血、三焦治则结合起来,灵活使用“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卫气营血治则和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治疗原则。患者缓解后处于正气虚弱而余毒留伏之状态,余毒留伏至阴,日益积蓄外发而致疾病复发,清除伏毒即成为微小残留治疗的主要目标。总体而言,患者正虚毒伏,当以扶正祛毒为治疗原则。

另外丘老认为就恶性血液病而言,清热解毒法对阳分邪毒有效而对阴分余毒却能力有限,必须使阴分之邪毒透出于阳分,再行祛邪解毒之剂方可收祛毒之功,根据温病学理论提出透毒外出的思想,使用青蒿鳖甲汤、大补阴丸滋阴透邪,威灵仙与地骨皮配伍也有很好的透毒作用。


三、重视阴阳平衡

丘老推崇朱丹溪阴虚论、张景岳真阴论,认同人体阴常不足、阳非有余为精辟理论。丘老常用“阴常不足、阳非有余”理论指导血液病的临床实践,通过反复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丰富了血液病的中医理论。血液系统疾病大多有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丘老认为,血为阴精,血液系统疾病根本病因阴精亏虚导致阴阳失调、精髓亏枯、生血障碍。丘老在诊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时首重阴阳平衡,滋养元精、壮命门之真水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在疾病早期,阴衰阳盛,此时宜壮水以制阳光,采取求责于阴精的治本方法,如过早应用温补肾阳之品,则有助火动血之虑。在疾病的后期,阴精得充,症状改善,在适当的时机,于大剂补阴药中加入少量的温阳药,于阳中求阴,可获较好效果。过度应用温补肾阳和大补温燥之品,则有助火动血之虑。丘老常选用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续断、补骨脂、锁阳等甘温质润、温润不燥之品温补肾阳。丘老依据“阴气难成易亏”,“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全也”等理论,鼓励患者坚持治疗2年左右,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四、推崇血证论


《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丘老认为《血证论》详细论述各种失血之症的辨证论治,列证详多,血证理论丰富,论点鲜明而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血证专主火论:丘老指出该观点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秉承“火热论”思想的具体体现。

2、止血四法:丘老此治血的四大法则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治疗出血性疾病提供了指导性理论依据。丘老在出血性疾病患者出血不明显或出血的临床表现刚消失时,常选用益母草、茜根、丹参、赤芍、藕节等药,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以使血止而不留瘀。在疾病的恢复期,则可选用三七、川芎、桃仁等药物,祛瘀血生新血。当瘀血消失后,或数日间,或数十日间,丘老必用宁血法,使血得安乃愈。在实证患者中,此时仍要继续用疏风清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药物治疗,以达到彻底清除余毒余邪。在虚证患者中,勿用大补温燥之品,以免血复潮动;勿用大补滋腻之品,以免阻碍脾气统摄运行;此时主要治疗是平补脾肾,同时继续使用凉血止血的药物,以使血液归于宁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肝既能储藏有形之血,又能疏泄无形之气,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平顺,则血随气行,不溢出脉外。选用白芍、龙骨、牡蛎等平肝柔肝养肝之品,以宁气宁血。当实证患者,在热证消除后,应治以健脾益气,以预防外邪侵入,引起疾病复发。虚证患者,调和阴阳,补益气血,防止疾病复发。

3、脾阴论:丘老在用滋阴补肾法治疗血液病阴虚证时,由于滋阴之品过于阴柔滋润,常出现碍气阻脾。此时丘老认为这是“脾不制水固宜燥”,选用四君子汤、平胃散、二陈汤等方剂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五、重视治未病

丘和明教授年过七十,但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可见他对养生保健颇有心得。他曾发表《老年养生集要》、浅谈《养生十六宜》等论著,总结出自成体系的养生理论。

1、养生指导原则:丘教授指出养生保健,要点在于养心和养身养心指修养心性,在于“四心”:用心、放心、清心、开心。养身指调养身体,在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顺应四时,保护环境,定时体检。所谓“四适”:适饮食、适居处、适动静、适时令。丘教授指出,“四心”与“四适”原则要持之以恒,才能心平身健、形旺神全。

2、养生具体方法

(1)养心:用心:应用心脑,动脑筋多思考,可以保持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增长智慧。可以适度阅读书报刊物,看电视电影、听音乐、下棋等。但要注意不可用心过度。放心:指放开心事。长寿将军张学良自解其长寿密码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可见放心有益健康。清心:指清心寡欲。追求欲望越大,伴随而至的七情刺激越多,致大喜大怒、悲愤、忧郁、惊慌、恐惧。七情过度会损伤身体,大怒伤阴,大喜伤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气血逆乱变生百病。开心:指乐观开怀。自得其乐,是各乐其所乐,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听音乐、看电视,写书法,画画,种花,养鱼,做家务,任其自然。心情舒畅,可使气血流畅,增进健康。

(2)养身:饮食有节:饮食营养为养生之本,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丰富很重要。早餐要好,不可暴饮暴食,饥饱失常,不可过食肥甘厚腻,尤要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此外,“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吃饭先渴汤,不用请药方”(请·李名庭《乡言解颐》)。“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辣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以上各家之言亦很有道理。动静结合:生命在于运动,户枢不蛀,流水不腐。人体需经常运动,但也需要充分的休息,但不可过劳,不可过逸。动静结合的静,指静养、休息、睡眠,其中睡眠是最彻底的休息。活动之后的静坐,静卧,闲谈,闲目养神等也必不可少。养生之道,一张一弛。顺应四时: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的活动要随之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风雨适寒暑,调燥湿,顺应自然。

3、养生的学术渊源

丘和明教授指出,他养生保健的渊源来源于《黄帝内经》和母校老师,如内经很早就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另外,丘教授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提出适时令养生。以春季养生为例,认为春季养生要顺应生发之气。中医认为,春气与肝脏升发、条达之气相应,肝为风木之脏,如果春季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变证,不仅影响人体的情绪,而且会损伤“肝藏血”肝主疏泄等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的正气。 一般提倡春天夜卧早起,中午小睡,每天保持6-8小时的睡眠,睡姿宜“卧如弓”,主张“侧卧”;适饮食,在于饮食有度,不必太过强调养生食谱,但不可暴饮暴吃,饥饱失常。尤其注意春天适宜酸甘口味,不适宜吃过辣的东西,以免“损伐肝气”;适动静在于多运动肢体,助养生发之气,如散步、跑步、踏青、郊游等皆适宜,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特别老年人不可运动剧烈,每天宜1-2小时的柔和运动,适宜太极拳、气功等,能炼精气神,强筋健骨;适时令,在于顺应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特点,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天应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多吃新鲜时蔬五谷,以养生气。

4、养生秘诀

(1)功 法:丘教授多年养生体会,散步、太极拳、养生十六宜、气功、无极功都是很好的保健法。散步宜慢步或中速步行,不宜疾走。每天1小时左右, 步行登山越野,游公园、博物馆,持之以恒。太极拳是一种柔和运动,能炼精气神,强筋壮骨,《中医长寿学》指出练太极拳要精神贯注,上下相随,虚实分明,动作柔和,缓慢园活,连贯匀速,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养生十六宜,(清·汪昂)《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其运动量小,但亦动及全身,年高体弱之人,尤为适合,其养生十六宜云:“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常叩,津宜常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浴。大小便宜勿言。”

(2)睡眠:丘老指出,应该遵循《内经》的方法保障睡眠。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灵枢》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六、结语

丘和明教授的学术思想立根于岐黄仲景理论,兼纳各家学说之精华,重视阴阳平衡、辨证论治,推崇刘河间主火论、朱丹溪阴虚论、张景岳真阴论、叶天士温热论、唐宗海血证论、李中梓的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认同人体阴常不足、阳非有余,六气皆从火化等为精辟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对血证、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血液病以及养生保健有丰富经验和理论认识。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