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生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孙晓生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孙晓生教授师承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梁剑波教授,深耕杏林40余载,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代谢与内分泌疾病、消化道疾病,尤其在养生保健领域见长。在肿瘤防治、术后、放化疗后康复阶段有着丰富的经验。认真研读孙教授所主编之《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一辑)》《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二辑)》,孙晓生教授指出,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极易破坏消化道功能,通过饮食调理,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具有重大意义 。
饮食泛指可饮可食的食品和食物,食养,为选择适宜的食物以养生的方法。食疗,为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治疗疾病的方法。食养食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维持生命、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食养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唐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食疗专书,如《千金食治》、《食疗本草》、《食医心鉴》、《饮膳正要》,总结食用本草及饮食宜忌。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肿瘤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二级预防着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主要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2005年9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对养生学提出的概念是:养生(Health maintenance)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食养食疗指导备受肿瘤患者及患者家属关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认为:中医肿瘤食疗学是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学说,并结合现代肿瘤学、营养学等的现代医学成果来指导人们通过饮食物防治肿瘤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肿瘤学的重要组成。中医肿瘤食疗学是中医肿瘤学和食疗学的交叉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狭义的中医肿瘤食疗学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的偏性对肿瘤病人进行调理,侧重在调与治。孙晓生教授基于中医养生学术思想,全程应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以重视脾胃为中心思想、指导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综合方法,通过改变、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营养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一、遵循中医学体系整体观念,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为协调、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四时养生法,认为“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作妄劳,起居有度,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肿瘤病因的认识和论述,中医肿瘤学将病因归纳概括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四种致癌因素:病毒感染、烟草油烟污染、环境、职业因素。内因包括正气亏虚、情志失调、饮食因素、劳逸起居等。肿瘤的病机,乃是在内外因作用下,机体正邪相争、引起阴阳失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经络失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局部痰湿内停、气血凝滞、痰瘀互结、形成癌毒,日久形成肿瘤,可用“虚、瘀、痰、毒”概括言之。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息息相关,因此,在干预、治疗、康复过程中,都需要遵循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动态平衡,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机体的阴阳失常,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根据阴阳失调的不同情况,可以采用扶阳、育阴潜阳、阴阳双补等多种原则来指导饮食调整。
二、脾胃为先,寓养于食
孙晓生教授师从岭南名医梁剑波。梁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重视后天中土脾胃之调养;孙教授承梁老之学术思想,主张“养生以脾胃为首,脾胃以饮食为先”、“谨和五味,寓养于食,药食同源、上工之治”。“脾胃乃人生、长、寿、养之根本,养生当须实脾胃之元气、逆之则诸病乃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指出胃气为人体之本。《医宗金鉴》提出“脾为后天之本”,即人体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血气得以充养,精血得以充盈,以维持生命。
陶志广等通过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候分析,发现脾虚是中晚期肺癌独立的重要预后因子之一,脾虚程度轻重与患者的生存期长短呈负相关,随着脾虚程度的加重,患者的生存期趋向缩短。随着现代流行病学、营养学、预防医学、肿瘤学等多个学科的进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季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中医经典理论,得到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实,印证了中医学脏腑学说中的脾胃与消化吸收功能、骨髓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肌肉活动、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同时营养不良、贫血、肌肉消瘦、免疫低下、功能状态评分低、脾虚又是肿瘤的不良预后指征,体现出“有胃气则生”的现代医学内涵。
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人体通过饮食而获得水谷精微以充养形体。食养食疗,对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是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对于肿瘤患者,是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在中医学观念指导下,可以调和阴阳、充盈气血、补虚泻实,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更可适口。”在具体饮食临床实践指导中,孙晓生教授强调以下六点:
1、注重食物种类和结构。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言:“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孙晓生教授认为,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取材广泛,涵盖谷类、蔬果、水产、禽兽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平衡膳食准则对于食物种类和结构都有相关准则: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与膳食指南准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肿瘤营养学》中,针对肿瘤患者的家庭营养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咀嚼功能、吞咽、消化能力、特殊膳食要求和限制,将基本膳食模式包括普食、软食、半流质、流质四个大类。除去流质模式,另外三种模式中,同样提倡食物品种多样化。
2、谨和五味、寒温适宜。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药理、功效的重要体现,通过辩证、组方以达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食物同样具有具有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的属性。性味不同,功效不同,通过辩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指导选择食物。
3、饮食有节。包含了节制和调节的意思,按时就餐,避免过饥过饱,偏嗜过度,同时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和同时进食相性不符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生化万物。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是食物进入机体、食疗养生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对脾胃功能的损伤。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发的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疾患,与不当的饮食习惯、饮水密切相关。避免、纠正已知的肿瘤相关高危的饮食习惯及相关食物,采用健康的方式烹饪食物、减少煎炸烧烤方式,是结合肿瘤流行病学、现代营养学等对于饮食有节观念的补充。
4、注重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为因时、因地、因人。因时,根据不同气候特点,如夏季雨水较多,多兼湿邪;秋季燥气盛,外感多兼燥邪。因地,不同地域的气候、水土、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均存在差异。因人,同一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理时期的变化、时间季节的转换、肿瘤治疗阶段的变化,食养食疗方法也相应改变。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其食养方式也随着体质特点有所不同。
5、注重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食养、食疗、药膳,是药食同源的核心内容,三者层层递进、互为补充。药膳是在食养、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药物结合,是对临床治疗的补充,既是药,也是美味佳肴。其形式,包括药菜、药粥、药茶等。
三、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孙教授主张“身心同调、动静相宜”的养生观。现代临床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定义得到医学界的明确肯定,尤其在康复医学中,心理康复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典籍中,情志因素、七情内伤致病的论述篇章丰富。
四、对肿瘤治疗观念的指导和启发
重脾胃,培土扶正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原则,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中医肿瘤学的“整体观念”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明确恶性肿瘤各阶段核心病机,判正邪的定性定位,辨标本缓急,明确阶段性治疗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扶正、祛邪方法,分析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以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早期干预,是以中医思维指导下的全程管理。
孙晓生教授提倡应用食疗和艾灸在肿瘤化疗和康复期辅助调理。食疗是肿瘤康复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孙教授提倡肿瘤患者进行日常食疗,根据药食的性味功效,对化疗的不良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食疗,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膳,扶正驱邪、清热利湿、益气解毒、化痰消浊、养阴清热、软坚散结解毒、兼顾他症为主要原则。其中,重视脾胃、扶正驱邪攻毒为孙教授强调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