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生教授指导运用中医食养食疗学在肿瘤治疗中的综合应用探讨*
蔡玉荣1 孙晓生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2.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摘要:孙晓生教授认为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极易破坏消化道功能;顾护机体正气,重脾胃,培土扶正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原则;通过中医学观念指导下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改进不良生活观念、改善饮食结构及行为的目的。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应重视后天脾胃中土之调养,提倡“脾胃为先,寓养为食”的食养观。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辨证施膳为指导原则,全面制定综合调养方案,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满意度,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Abstract: Professor Sun Xiaosheng believes that malignant tumors are a chronic wasting disease that can easily damage digestive function; Taking care of the body's vital energy, valu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cultivating soil to support the body are important principles for treating tumors; Dietary regulation guid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s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unhealthy lifestyle concepts, improving dietary structure and behavior,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umors.
关键词:食疗;孙晓生;肿瘤;综合治疗
Keywords: Dietary therapy; Sun Xiaosheng; Tumor; combined treatment
孙晓生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中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孙晓生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孙晓生教授师承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梁剑波教授,深耕杏林40余载,在慢性病防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代谢与内分泌疾病、消化道疾病,尤其在养生保健领域见长。在肿瘤防治、术后、放化疗后康复阶段有着丰富的经验。孙晓生教授在《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极易破坏消化道功能,通过饮食调理,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具有重大意义[1]。
一、中医食疗学的概述
中医食养食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维持生命、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食养文化,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唐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食疗专书,如《千金食治》、《食疗本草》、《食医心鉴》、《饮膳正要》,总结食用本草及饮食宜忌[2]。
此后历代医家逐渐探索、实践、充实,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医食疗理论体系。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实践中,食养食疗指导备受肿瘤患者及患者家属关注。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认为:中医肿瘤食疗学是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学说,并结合现代肿瘤学、营养学等的现代医学成果来指导人们通过饮食物防治肿瘤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肿瘤学的重要组成。狭义的中医肿瘤食疗学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的偏性对肿瘤病人进行调理,侧重在调与治[3]。
中医养生学一贯重视食养食疗,“医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观点源远流长;孙晓生教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认为中医食养食疗,主要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地改变患者的不良饮食结构和营养偏差,从而改变肿瘤生长的内外环境,补充肿瘤消耗的能量,改善消瘦、贫血、乏力等恶病质症状,防止肿瘤的传变[4]。
孙晓生教授基于中医养生学术思想,认为中医食疗学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应重视后天脾胃中土之调养,提倡“脾胃为先,寓养为食”的食养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以改变、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营养状态的方式,以改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二、重视后天脾胃中土之调养----脾胃为先,寓养为食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特点为局部属实,全身属虚。孙晓生教授认为“正虚、痰凝、瘀滞、毒聚”是肿瘤形成的主要病理。《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医宗必读》曰:“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官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一伤,五乱互作”。《慎斋遗书》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人体通过饮食摄入水谷,经过脾胃运化为精微,脾升清,胃主降,升降得调,水谷精微随经络营养全身。胃肠镜可以直观理解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脾-线粒体”学说[5]认为中医脾的功能不仅仅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营养物质在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产能的过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有实验研究[6]显示脾气虚证小鼠骨髓CD34+与血清SCF的含量明显降低,而健脾益气中药治疗贫血类疾病能通过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从而增加造血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脾虚的辩证与肿瘤预后相关。《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脾胃为后天气血化生之本,脾气亏虚,宗气不足,气血化生匮源,气机升降失于调达,脏腑功能虚衰,正虚日久而邪气盘踞;脾气亏虚,气不足以运血,日久气虚血瘀;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基于对肺癌患者脾虚证的分析,发现脾虚证是独立的不良预后指征。陶志广等[7]认为脾虚是中晚期肺癌独立的重要预后因子之一,随着脾虚程度的加重,患者的生存期趋向缩短。结合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认为脾虚既是肿瘤发生的原因,又是肿瘤发展的结果,因果关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
随着现代流行病学、营养学、预防医学、肿瘤学等多个学科的进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四季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中医经典理论,得到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证实,印证了中医学脏腑学说中的脾胃与消化吸收功能、骨髓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肌肉活动、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同时营养不良、贫血、肌肉消瘦、免疫低下、功能状态评分低、脾虚又是肿瘤的不良预后指征,体现出“有胃气则生”的现代医学内涵[8]。
脾虚引起的微环境变化,目前得到了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中医研究结果众多报道,论证了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性[9-11],目前各类研究汇总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后,可通过脑肠轴调控、细菌移位、物质代谢与免疫调节三条途径导致体内形成具有缺氧、酸性、炎性、多因子、间质高压特性的肿瘤微环境[12]。微环境内细胞基因不稳、免疫抑制,并促使新血管生成,催化肿瘤的产生。肿瘤形成之后,瘤体分泌有利于自身生长、侵袭、转移的物质,从而使肿瘤微环境进一步恶化。[13]
以中医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为基本点,二者对积聚和肿瘤产生机制的认识具有相似性,据此可成为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论治肿瘤提供切入点[14]。并且,中医的健脾之法在改善中医脾虚的同时亦对肠道菌群有所改善。丁维俊等通过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大鼠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15],得出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有效提高脾虚小鼠的肠道有益菌群,抑制脾虚小鼠的肠道有害菌群,并且其对有益菌群的恢复有“超量恢复”现象。
梁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重视后天中土脾胃之调养;孙晓生教授承梁老的学术思想,主张“养生以脾胃为首,脾胃以饮食为先”、“谨和五味,寓养于食,药食同源、上工之治”。针对肿瘤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在肿瘤患者食疗食养中提出六点要素:1、注重食物种类的多样性;2、注重食物性味的调和;3、注重饮食有节与荤素比例;4、注重食养中的三因制宜;5、善用粥品食养;6、注重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
三、应用探讨
1、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相结合
孙师认为“正虚、痰凝、瘀滞、毒聚”是肿瘤形成的主要病机。笔者从事多年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学术思想及其弟子王雄文教授学术经验指导,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是人体正邪动态演变的结果。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医学主张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相结合,根据肿瘤的不同阶段中,虚、瘀、痰、毒的特点,动态地、个体化进行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在肿瘤的不同分期、不同疾病阶段中,明确恶性肿瘤核心病机,辨标本缓急,明确阶段性治疗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扶正、祛邪方法,同时分析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确立,此为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的结合运用细解。
民以食为天,宋代《太平圣惠方》:“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神清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可谓上工矣”。食物也与药物一样,可以利用食物的性味,根据病情分期和阴阳失衡的不同,滋阴、补阳、清热、解毒等,以达阴平阳秘之态。
2、辨证施膳
食养食疗,对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是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对于肿瘤患者,是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在中医学观念指导下,可以调和阴阳、充盈气血、补虚泻实,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更可适口。”在具体饮食临床实践指导中,孙晓生教授强调以下六点:
2.1 注重食物种类和结构。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言:“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孙晓生教授认为,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取材广泛,涵盖谷类、蔬果、水产、禽兽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平衡膳食准则对于食物种类和结构都有相关准则: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与膳食指南准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临床中,针对肿瘤患者的家庭营养指导,根据患者不同咀嚼功能、吞咽、消化能力、特殊膳食要求和限制,将基本膳食模式包括普食、软食、半流质、流质四个大类。除去流质模式,另外三种模式中,同样提倡食物品种多样化[16]。
2.2 谨和五味、寒温适宜。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药理、功效的重要体现,通过辩证、组方以达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食物同样具有具有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的属性。性味不同,功效不同,通过辩证,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指导选择食物。气虚可选用山药、黄芪、人参、太子参、茯苓等;阴虚可用玉竹、麦冬、石斛、沙参、百合、玉竹、橄榄等;阳虚可用韭菜、生姜羊肉、巴戟党参等;痰湿重如薏米、淮山、车前草、茯苓等;湿热重的如马齿苋、绵茵陈、夏枯草、淡竹叶、鱼腥草、土茯苓等。
2.3 饮食有节。
包含了节制和调节的意思,按时就餐,避免过饥过饱,偏嗜过度,同时避免进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和同时进食相性不符的食物[17-18]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生化万物。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脾胃是食物进入机体、食疗养生的唯一途径,因此,应避免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对脾胃功能的损伤。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发的胃癌、食管癌、肝癌等疾患,与不当的饮食习惯、饮水密切相关。避免、纠正已知的肿瘤相关高危的饮食习惯及相关食物,采用健康的方式烹饪食物、减少煎炸烧烤方式,是结合肿瘤流行病学、现代营养学等对于饮食有节观念的补充。
2.4 注重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为因时、因地、因人。因时,根据不同气候特点,如夏季雨水较多,多兼湿邪;秋季燥气盛,外感多兼燥邪。因地,不同地域的气候、水土、生活习惯、饮食文化均存在差异。因人,同一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理时期的变化、时间季节的转换、肿瘤治疗阶段的变化,食养食疗方法也相应改变。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其食养方式也随着体质特点有所不同。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较之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存在着较大的饮食差异及体质辩证差异,需结合分析;久坐不动之人群与活动充沛之人群,补气活血化湿之辩证选方需注重区分。
2.5 注重药食同源理论的应用。
食养、食疗、药膳,是药食同源的核心内容[17],三者层层递进、互为补充。益气健脾选用党参、人参、太子参、五指毛桃、黄芪、山药、茯苓、白术,养血选用龙眼肉、熟地;滋养肺胃之阴,润肺生津可用沙参、玉竹、百合、石斛、南杏仁、麦冬、天冬、川贝;养心敛阴安神,选用灵芝、五味子、酸枣仁、浮小麦等;清利湿热,选用薏苡仁、冬瓜、丝瓜、白茅根、淡竹叶;滋养肝肾,选用巴戟天、盐杜仲、枸杞子、黄精、桑椹、牛膝等;醒脾除湿止呕,可选用砂仁、陈皮、紫苏、生姜、广藿香;活血祛瘀多选用丹参、三七、川芎、当归、枳壳等;养护胃气多选用粳米、甘草等;清热解毒多选用金银花、菊花、桑叶、土茯苓、芦荟、鱼腥草、蒲公英;软坚散结多选用浙贝母、夏枯草、海藻、王不留行、皂角刺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多选用龟甲、鳖甲、龙骨、牡蛎等。
2.6 善用汤、粥。药膳是在食养、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药物结合,是对临床治疗的补充,既是药,也是美味佳肴。其形式,包含药粥、药茶等。如龙眼肉粥,猪肚粥、黄芪蜜粥等。
四、具体应用病案举例:
1、胃痞。赵某,女,57岁。因“胃部不适、体重明显减轻1月”来诊。患者既往有萎缩性胃炎病史,曾行息肉摘除手术2次,2022年6月再次复查胃镜示胃体多发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母亲近期因胃癌过世,6月至7月体重下降5公斤。焦虑不安伴有嗳气反酸,胃纳不佳,时有胃疼,以隐痛为多,大便偏干,排便乏力。诊脉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胃痛,辩证考虑肝郁脾虚。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多发);
辨治:因母亲病史,及偶有打嗝反酸,考虑有肝郁气滞可能。因此治则以健脾益气,兼以疏肝为主。处方予以:
香附15g 木香15g 郁金 15g 茯苓20g
白术15g 党参15g 炙甘草 6g 海螵蛸15g
火麻仁20g 白芍15g 救必应 15g 白英15g
当归15g
按:孙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有癌变可能性,而且患者有息肉,家族病史,在疏肝健脾和胃的基础上,还是要选加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癌作用而又性味功效符合中医辨证的药物。木香长于行胃肠胀气,香附长于疏肝理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三药合用,可用于痛无定时、胀痛不适之轻度疼痛。救必应、白英功能清热解毒、利湿,现代药理学证实可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另外配合饮食疗法,选用食药同源之品,予以珠玉四宝粥(山药、莲子、百合、薏苡仁)、猪肚粥长期调理。
服药2周后复诊,自觉焦虑不安有所减轻,夜间睡眠不佳,嗳气反酸减轻,胃疼减轻,大便软。诊脉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弦。在前方基础上调整药物,予以养心安神之龙眼肉、远志、浮小麦,处方予以:
香附15g 浮小麦15g 郁金 15g 茯苓20g
白术15g 党参15g 炙甘草 6g 海螵蛸15g
火麻仁20g 白芍15g 救必应 15g 白英15g
龙眼肉15g 远志10g
服药1周后诉偶有隐痛,情绪稳定,纳眠可。嘱其继续配合饮食疗法,定期随诊。2月后随诊体重增加2公斤,2023年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前明显改善。
2、杨某某,76岁。患者于2023年1月开始出现右侧胸胁疼痛,逐渐发展至腰痛、右下肢疼痛,行走加重。在当地医院经PET检查,考虑为肺癌并右肋、髂骨、腰椎转移。穿刺病理提示肺中分化腺癌,行基因检测未检测到阳性驱动基因,当地建议化疗,家属因担忧患者无法耐受,拒绝化疗,来院就诊。要求中医药治疗。来诊时症见轮椅就诊,诉右胁、腰部及下肢疼痛,痛势较剧,痛处固定不移,伴咳嗽少痰,气短声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口干纳差。体格检查桶状胸,右侧肋骨可触及包块,压痛明显。腰5椎及右髂关节局部压痛。辩证本病属中医“肺积”范畴。究其原因,乃年过半百,正气已亏。又平素嗜烟,灼伤肺脏,肺气肃降失调,气为血之帅,气滞继而血脉运行不利,渐至气滞血瘀,气机失调,痰湿内生,痰、瘀胶着日久,内生瘀毒,久则形成肿块,发为肺积,并衍生诸症。肺阴亏耗,肺气亏虚,失于肃降,气逆致咳嗽痰少;肺脾之气不足,则气短声低、面色㿠白;瘀毒内停,不通则痛,故见疼痛。病机为肺脾气虚,兼有气滞血瘀,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当标本同治;予以扶正祛邪,健脾补肺、化痰散结止痛。处方:
党参 15克 仙鹤草15克 百合20克 白芍15克
法半夏10克 浙贝母10克 当归10克 甘草6克
红豆杉3克 桔梗20克 丹参10克 延胡索15克
款冬花15g 麸炒白术15g 地龙10g 鸡内金10g
另外配合院内制剂清肝润肺止咳露予以止咳。服用10天后来诊诉咳嗽、疼痛减轻,加用桃仁15g,继续服用中药。
按:患者正气虚损,肺脏久受烟毒侵袭,灼伤肺脏,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气郁滞,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脾失运化,湿聚成痰,上贮于肺,痰凝气滞,瘀阻络脉,于是瘀毒胶结,日久形成肺部积块,此所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辨属肺癌,证为肺脾气虚,兼有气滞血瘀。本虚之人,肺失宣肃,气逆上冲致呛咳喘促。本案气虚为本,瘀毒凝滞为实,予以标本同治,故以健脾宣肺、化痰祛瘀为法,取得预期效果。
五、结语
食疗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临床上备受患者及家属关注;孙教授提倡肿瘤患者进行日常食疗,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根据药食的性味功效,以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营养状态的方式,改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其中重视后天脾胃中土之调养,提倡“脾胃为先,寓养为食”的食养观,为孙教授强调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实验室检查,结合不同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相关副反应,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为指导,全面制定综合调养方案,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满意度,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晓生.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一辑)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212
[2] 孙晓生.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二辑)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82
[3]李穗晖 .略谈周岱翰教授对中医肿瘤食疗学贡献[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7(1)66-68)。
[4] 孙晓生.孙晓生中医养生文丛(第一辑)[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 :212
[5] 刘友章.从亚细胞水平探讨中医脾的本质(附51例胃黏膜超微结构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学院,1987.
[6] 夏旭东,张雨,任彦润,等.1149例注射用七叶皂苷钠ADR/ ADE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5,32(4):215-217.
[7] 陶志广,周岱翰,周宜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脾虚证的预后分析[J].新中医,2007,39(7):102-103.
[8]王威,贺凡,王雄文“有胃气则生”的肿瘤预后观[J].中医药导报,2018,24(22):33-35,64
[9] 杨德才,朱春梅,顾巍杰,等.中医湿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 11) : 5031.
[10] 马祥雪,王凤云,符竣杰,等.基于肠道菌群的中医健脾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 5) : 210.
[11] 张 玉,张军峰,杨亚平.近十五年来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 11) : 2442
[12] 梁兴梅,田旭,傅思武.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 05) : 470.
[13] 李一达,邹丽晴,朱正飞.食管鳞癌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进展[J/ OL].中国癌 症 杂 志,2019 ( 04 ) : 307 - 312.
[14] 车轶文,于宁,翟双庆.脾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理论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5,10( 5) : 703.
[15]丁维俊,周邦靖,翟慕东,等.参苓白术散对小鼠脾虚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J].2006,29( 8) : 530.
[16]孙晓生,王士雄 《随息居饮食谱》的五个养生特色.新中医,2011,43(10):109-110
[17]郑洪 岭南医学与文化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243-245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蔡玉荣,主治医师,(1983-),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及中医养生学研究。
〔通讯作者〕孙晓生( 1956-) ,男,广东揭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养生学研究(E–mail:sunxiaosheng@gzu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