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方法 抽选2010年2月-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患者102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治未病”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ICA)、体质数(BMI)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随访3年内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PG、PGAh、HBAIC及BMI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4.48±0.41)mmol/l、(9.13±0.52)mmol/l、(4.25±0.34)%、(21.42±2.46)VS(5.73±0.57)mmol/l、(10.76±0.51)mmol/l、(4.83±0.44)%、(24.75±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1.74±0.68)mmol/l、(4.36±0.75)mmol/l、(2.44±0.82)mmol/lVS(2.27±0.81)mmol/l、(5.16±1.02)mmol/l、(2.81±0.6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内观察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27.45%低于对照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并发症;防治
治未病是在疾病未发生或疾病未加重之时早期进行保健治疗,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1]。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大威胁,暂无根治方法,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2]。对于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尽早预防并发症,而目前“治未病”思想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2年3月展开随机对照观察,将“治未病”理念用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21年2月-2023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伴有高血压≥10年或血压控制不佳者,确诊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糖尿病确诊前有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者,长期服用激素者,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入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了相关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7例;年龄45-71岁,平均(60.1±8.2)岁;病程3-17年,平均(10.2±5.7)年;伴高血压者36例,伴高脂血症者23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43-70岁,平均(60.4±7.9)岁;病程3-18年,平均(10.6±5.5)年;伴高血压者38例,伴高脂血症者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饮食调理、运动疗法、降糖药、调脂药、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治未病”干预:①情志调摄,向患者讲述治未病的意义,指导患者保持精神乐观、情志畅达,纠正和消除不良刺激,达到形神统一、身心同治;②穴位按摩,根据患者体质辩证取穴进行针灸推拿,如气虚者取手三里、足三里、太渊、百会等肺经、脾经、督脉的经穴,阴虚者取太溪、太渊、涌泉、少海等肾经、肺经经穴,痰湿者取丰隆、曲池、三阴交、天枢等穴;③食疗药膳,根据四季环境合理膳食,适当药膳,如春季多发散清淡之品,夏季宜酸味咸凉之品(避免多食含糖冷饮和水果),秋季多食养阴生津之品,冬季宜进补之品。以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赤芍、桃仁、红花各10g,当归尾、地龙、川穹各12g)煎服,日一剂,随症加减。两组患者均按照上述治疗手段持续6月。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ICA)水平及体质数(BMI);②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③随访3年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PG、PGAh、HBAIC及BMI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X±s)
组别 时间 FPG(mmol/l) PG2h(mmol/l) HBAIC(%) BMI
观察组(n=51) 治疗前 7.51±0.38 11.46±0.48 6.14±0.37 25.81±3.62
治疗后 4.48±0.41①② 9.13±0.52①② 4.25±0.34①② 21.42±2.46①②
对照组(n=51) 治疗前 7.62±0.40 11.57±0.49 6.17±0.41 25.33±3.97
治疗后 5.73±0.57① 10.76±0.51① 4.83±0.44① 24.75±3.18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2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X±s)
组别 时间 TG(mmol/l) TC(mmol/l) LDL(mmol/l)
观察组(n=51) 治疗前 2.31±0.76 5.34±1.01 3.12±0.77
治疗后 1.74±0.68①② 4.36±0.75①② 2.44±0.82①②
对照组(n=51) 治疗前 2.32±0.77 5.37±1.03 3.10±0.80
治疗后 2.27±0.81 5.16±1.02 2.81±0.64①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随访3年内观察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足 总计
对照组(n=51) 18(35.29) 14(27.45) 6(11.76) 2(3.92) 78.43%
观察组(n=51) 7(13.73) 5(9.80) 2(3.92) 0(0.00) 27.45%
X2 6.411 5.239 2.170 2.040 28.765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中医学中“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即指出了预防的重要性。随后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充分的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如“...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等,可见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恒动观。中医学认为“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规律和特点,违反自然规律、阴阳失调、正邪交争则病,固治未病需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维护人体内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4-5]。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认为该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阴虚血脉运行涩滞、气虚鼓动无力、痰浊阻滞、血脉不利形成瘀血、损伤脏腑、耗伤气血,而气阴双亏、痰浊淤血痹阻脉络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基础,固临床早期使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药物可既病防变[6]。李琰华[7]等研究指出结合糖尿病患者体质进行治未病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本研究中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始终,采用整体治疗的方式进行预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调畅情志、针灸按摩、中药内服等相结合,根据患者体质进行饮食指导,并给予补阳还五汤内服,益气活血通络。现代医学研究[8]表明补阳还五汤诸药合用具有降低血液粘滞度、加快血液流动、改善神经细胞供血、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对防治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和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具有正向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脂水平及体质数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提示治未病理论用于糖尿病患者对降低血糖、血脂,改善患者肥胖状态具有积极作用;随访3年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45%显著低于对照组78.43%,其中观察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足发生率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考虑与随访时间较短及入选病例较少有关。
综上,“治未病”理念通过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改善其肥胖状态,达到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巧红,洪霞,郑瑶,等.以“治未病”理念指导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88-289.
[2]常文萍,白振丽,杜韦静,等.温通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08,26(1):11-12.
[3]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285.
[4]吴峥嵘.糖尿病中医病机浅淡[J].新中医,2008,40(3):100-101.
[5]杨景锋,任艳芸.从《金匮要略》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J].四川中医,2008,26(1):40-42.
[6]罗茂林,李秋霞.温经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5):41-43.
[7]李琰华,杨佳琦,黄晓玲,等.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4):484-486.
[8]张林军,刘军,常超,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