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脂肪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疾病 正常肝脏内含有少量脂肪物质,占肝重的2% ~4% ,肝脏过量脂肪堆积,超过5%以上,则出现脂肪肝。本病是一常见病,国外有报告发病率占26.5% ,国内略低,但有逐渐增多趋势。本病预后良好,但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易被误诊误治,使病情加重,部分病人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西医对本病无特异疗法,中医疗效较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临床诊治有待进一步规范。
1 病因病理
中医无脂肪肝病名,多属“积聚”病范畴 《难经一五十六难》日:“肝之积名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脾之积名日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中医认为脂肪肝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钕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安逸少动,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而引发本病。其病变部位与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1.1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痰饮内聚,壅滞肝胆;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博,壅遏中焦,湿热内生,熏灼肝胆;饮食不洁,湿热疫毒或秽浊之物从口而人,损伤脾胃,化热生毒,移聚肝胆:嗜酒过度,气血逆乱,损伤肝胆,El久必湿热蕴结,热毒内攻,终成“酒积”、“酒癖”、“酒黄”之病。
1.2 情志失调
七情过激,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或气滞不行,则血行不畅,血瘀内阻;或肝气横逆,损伤脾胃,运化不健,痰湿内生,滞留不去:或肝郁化火,灼津为痰,湿热痰火留着肝胆而成本病 正如《金匮翼· 积聚通论》所说:“气滞成积者,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积
1.3 劳逸失度
过度安闭、少动不劳,筋骨懈堕,气血不畅,壅遏不行,气血瘀阻,久不活动,肠胃动功能低下,代谢失常,水谷之气堆积不行,结聚肝胆,留着为患 《温热经纬》云:“过逸则脾滞,脾气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
1 .4 肾气不足
烦劳过度,或久病肾虚,肾精亏损,阴阳失衡,肾之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水不涵木,肝失疏泄,阳不温脾,运化失常,血脂失天正常运化,积于血中为瘀为痰而病。总之,本病多因情志所伤,饮食肥甘、酗酒,安逸等引起,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以脾虚、肾虚为本,肝郁气滞、痰湿、瘀血为标。
2 辨证施治
轻度脂肪肝可无症状,重度者可有肝脏肿大,两胁胀闷或痛,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纳呆腹胀等。西医检查多以A 、AST、r—GT、TG异常,结合B超、C*F等可作诊断,肝穿可确诊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浊郁结,瘀血阻滞,肾气不足等,其治疗以疏肝解郁,化痰利湿,活血化瘀,健脾益肾为主,辅以清热、解毒、利胆、泄浊、化积、补肾、养肝等
临床宜按不同证型辨证治之,一般分以下几型。
2.1 肝都气滞型
症见肝脏肿大,两胁不舒,或胀或痛,嗳气吞酸,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柴胡、枳壳、白芍、当归、制香附、佛手、山楂、姜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半夏、陈皮等。
2 .2 肝胆湿热型
症见肝大,胁胀满或痛,口苦口干,烦闷不适,体胖困倦,厌食腹胀,甚则黄疸,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常用柴胡、黄芩、半夏、黄连、枳壳、泽泻、决明子、茵陈、大黄、栀子、虎杖、川楝子等
2.3 痰湿内阻型
症见胁下痞块,胀满不适,厌食痞闷,身困倦怠,恶心或呕吐,便溏腹胀,体胖虚浮或浮肿,舌苔白腻,舌质淡滑,脉滑或濡缓,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选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常用陈皮、茯苓、半夏、苍术、厚朴、泽泻、薏苡仁、白术、海藻、木香、制南星、白芥子、山楂、砂仁等。
2.4 瘀血阻络型
症见肝大痞硬,固定不移,或胀或痛,人夜更甚,脘闷食少,肌肤不泽,面黯或发青.舌苔薄,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积 方选膈下逐瘀疡加减,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五灵脂、延胡索、香附、乌药 枳壳、大黄、郁金 丹参、I 楂、姜黄等
2.5 肝肾用虚型
两胁不适,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烦热口干,甚则潮热盗汗,急躁易怒,失眼多梦,视物昏花,舌苔少而干,舌质红,脉弦细数。治宜滋阴补肾.养血柔肝方选滋水清肝蚀减,常用熟地黄、白芍、山药、枸杞子、丹皮、当归、郁金、柴胡、决明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黄精、鳖甲、牡蛎等。2.6 脾肾亏虚型胸胁痞闷,食少倦怠,神疲乏力,便溏,腰膝酸软,怯寒肢冷.足跗浮肿,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舌质胖大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宜温肾化饮,健脾利湿。方用四君子汤合真武汤加减,常用人参、白术、茯苓、生姜、熟附子、泽泻、猪苓、白芍、桑寄生、山药、熟地黄、桂枝等。
3 总结
许多科研人员对中医药治疗脂肪肝进行了大量研究,临床多集中在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利湿降浊,活血化瘀消积等方面。同时实验研究发现海藻、鳖甲、川楝子、海金沙、威灵仙、决明子、生牡蛎、山慈菇、白芥子等中药对防止肝脂变有一定作用 表明中药有降低肝脂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保护肝细胞,增强肝细胞对脂质的清除能力 另外中药有很好的调节内环境,改善机体代谢机能的作用 因此,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在脂肪肝的治疗中,必须辨病、辨证、辨因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多环节、多角度、多层次体综合作用,分型论治,灵活加减。对无明显临床见症,而B超、CT等检查确诊的病人,宜用疏肝降浊法治疗,常用柴胡、佛手、枳壳、姜黄、郁金、山楂、决明子、川楝子、大黄、泽泻等,多能取效临床治疗本病应本着攻补兼施的原则,实证明显者当以祛邪为主,切忌单纯苦寒、或辛燥、或行散太过,适当调理脾肾,培元固本;正虚明显者应以培补为主,宜辅以疏解渗行之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体质锻炼,保持饮食清淡,务使情志调畅等,临床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