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治失眠学习心得-王凯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15日

失眠是指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睡眠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或心神不宁等。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成人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的比例在10%-15%,并且呈慢性化病程,半数严重失眠者可能持续10年以上,失眠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1]。失眠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常能诱发或加重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顽固性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痛苦,生存质量低下,同时常影响家人或者陪护者的生活质量,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易引起医源性疾病,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

1 调治失眠要点

1.1重视生存质量

特别重视中医与生存质量的关系[2]。生存质量注重人体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觉,包括患者一般健康状况如生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各种躯体不适、心理状态、社会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等。治疗失眠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失眠症状,生存质量是治疗失眠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1.2重视形神并调

形神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与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的统一,是养生防病、保持健康和疾病诊断的重要理论依据。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形与神俱,很多失眠患者不能用是否身体结实来判断健康,不仅要治有形之形,更要调无形之神。失眠与心不安、心神失宁、肝郁等密切相关,要重视情志调节,疏肝调神,倡导健康生活,叮嘱患者时刻注意保持心情愉快,想美好的事情,放飞心情,家庭工作中的事心中少纠结,这样能做到自我减压,身心如一,生活幸福,自然食甘寝安。

1.3问诊交流重舌脉

在诊疗过程中,特别重视问诊,通过问诊来了解患者的生活工作情况、当前身体机能状态、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以及患者现在和过去生活环境对疾病的影响。通过与患者近距离交流,对患者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解答,对患者饮食宜忌、生活起居习惯、服药方式等进行指导,为患者解决了某些纠结和疑虑。

1.4加强中医科普

失眠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宜忌、自我认知等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复杂,应加强中医科普,让患者对疾病有正常的认知,加强生活方式优化,从源头上对失眠综合防治。

1.5注意忌口

失眠大部分与阴虚内热相关,所以兼见阴虚证的一定要注意忌口辛燥发散之品,以免伤阴助火,扰动心神。比如少食羊肉、狗肉、牛肉、胡椒、生姜、油炸食物以及味厚之品,日常零食要少食花生、瓜子、饼干、糖果等

1.6调整生活习惯

治病求本,不能杀鸡取卵,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工作和学习习惯,往往是失眠诱因,或者是加重因素,生活工作中注意不能透支,若长期频繁透支,暗耗心脾,气阴不足,元气受损,久之心脾失养,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虚火内动,就容易失眠或反复失眠。

1.7树立信心

失眠容易发生在长者、弱者和一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人士身上,这类人群患上失眠证后,由于长期受失眠困扰,多方求治,或长期服用安眠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渐渐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失眠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此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慰籍和心理疏导,让患者对自我和疾病有一个重新认知,重拾渐去的信心,特别是入夜睡不着,担心失眠容易心慌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加强自我认知和对疾病的认识,有意识让自己安静,树立信心。

1.8煲养生茶或凉茶

针对岭南煲养生茶习俗,患者可煲养生茶,对工作繁忙的,湿重可选剑波百湿茶,热重可选剑波凉茶王。

2 处方用药特点

2.1源于经典,融合哲学

处方布阵要源于经典,用药加减不泥于经典,要融合哲学思想,整体思维,以阴阳平衡为期。失眠虚虚实实,临证复杂,日久失治,有的舌脉证并不典型,症属疑难,不能简单套用一个方剂,要三因制宜,应用经典,详细辨证,参考经典名方思源,详其理法,究其立意,组合化裁复方应用,通过学习研究感悟,日积月累,处方用药才有灵性不刻板。常用方剂: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生脉散、温胆汤、二至丸、柴胡龙骨牡蛎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交泰丸、小柴胡汤、天台乌药散等。结合时辰用药,比如夜间1-3点容易醒,为肝经所时,症见梦多纷扰,胆小,口干苦等,常从肝胆论治,配以温胆、清肝、养肝、柔肝、疏肝的中药。对夜间4-5点容易早醒的患者,为肺经所时,常从肺经着手,加强补养气血滋益心肺达到治疗目的。

2.2加减化裁,平和为期

失眠以五脏失衡为基,中医调治应以五脏平和,阴阳平衡为基本思路,遣方用药平和为度,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用药不过于峻猛,中病即止,无特殊情况不使用大毒、大辛、大热、大凉以及汗吐下攻伐太过之品,处方中常寒温并用、升降并举,复方对药或组团用药。调和阴阳常用女贞子、墨旱莲,或姜半夏配伍夏枯草,养心安神用夜交藤配合欢皮,炒酸枣仁配远志,心烦脏躁用浮小麦配百合,重镇安神常用龙骨、牡蛎,或磁石、珍珠母、紫石英,气虚常选用太子参、黄芪、五指毛桃,顽固性失眠伴肢体疼痛用乌梅与徐长聊配伍,肝肾不足选用山萸肉、五味子、菟丝子、淫羊藿、地黄、枸杞子,脾虚选用茯苓、白术、太子参、党参、鸡内金、麦芽、海螵蛸、代赭石、旋覆花、山药,肝郁选柴胡、白芍、香附、青皮、佛手、夏枯草,气虚湿重用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心烦加炒栀子、淡豆豉、百合、莲子,湿热常选用蒲公英、竹茹、薏苡仁、土茯苓;失眠日久,肝肾不足伴有膝痛,常配伍补骨脂、菟丝子、续断、益智仁、锁阳等温补肾阳,往往收效良好。岭南道地药材如木棉花、布渣叶、木蝴蝶、五指毛桃等也常选用。有肺结节的,常配伍醋莪术、皂角枣、猫爪草、三棱、荔枝核、白花蛇舌草、穿山龙、穿破石、瓜蒌、青皮、王不留行、浙贝、牡蛎;兼见咳嗽的加百部、冬花、紫苑、枇杷叶、荆芥、防风、布渣叶、木蝴蝶、橘络,有甲状腺结节的常配伍海藻、昆布、僵蚕、浙贝、夏枯草、柴胡、白芍、郁金、醋莪术;心肝火旺、口苦梦多常选用夏枯草、赤芍、栀子、黄连、知母、竹茹,头晕头痛常选用川芎、葛根、蔓荆子,便秘常选用火麻仁、柏子仁,皮肤瘙痒加白鲜皮、蛇子、地肤子、玄参,汗多加百合、乌梅肉、五味子、黄芪,兼有表证鼻塞流涕常用辛荑、白芷;兼顾现代药理,如百合富含秋水仙碱,对伴有尿酸高易发痛风的失眠患者,也常选用。

2.3治疗兼证,标本兼治

在治疗失眠时非常重视兼证治疗,失眠不仅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往往与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2.4量轻取性,方便煎煮

组方之间讲究方剂之间的权重搭配,兼顾主证和兼证。每味药用药量一般在10克到15克,药味一般在12-16味之间,整个处方重量一般在200-300克之间,即使龙骨、牡蛎、珍珠母、磁石、紫石英、石决明、煅赭石等重坠之品,用量一般也不超过30克,体积较大的草本和藤类药,一般用量也是10克到15克,如竹茹、夜交藤、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蒲公英等,这样每剂中药的绝对重量和体积都不大,患者煎煮方便,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2.5 中西结合,提倡针灸

失眠特别是顽固性失眠,因多方求治,心理负担重,对西药的依赖性很强,有的还没接受过中医药系统治疗,鼓励患者中西医结合配合治疗,安眠药往往可以逐渐减量直至停服,避免安眠或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骤停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一来患者突然停服西药更容易感到紧张焦虑让病情反复加重,二来不利于治疗的循序渐进和提升患者依从性。此外,中医针灸是解决失眠的特殊有效手段,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腧穴,疏通经气,疏肝解郁,养心安神,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以达到增强疗效目的,有的穴位如安眠穴、失眠穴具有良好的效果。倡导有条件的患者针药结合治疗,可选用传统针灸、暖艾疗法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3], 暖艾疗法具有原创优势,具有精准聚能、少火生气、温元通络、温中开郁等功效,可以起到安神固元、缓解焦虑、调节情志、帮助睡眠、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扶正驱邪、简便廉验的优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穴对恢复脾肾功能效果显著,印堂、神庭、百会、心俞、膈俞、胆俞、肝俞、内关、太冲、神门、三阴交等都是常用失眠要穴。

3 讨论

失眠属于慢性病范畴,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4],有生理性、病理性、精神心理性、药物性等原因。《内经》称失眠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失眠原因有三:一为其他病证影响;二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三为脏腑损伤,阴阳失和,夜寐不安。《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记载,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中医认为失眠与神不安相关,如《景岳全书.不寐》篇中:“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 者则不寐。”失眠与阴阳失调相关,《灵枢》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与虚实相关,如《医宗必读》概括失眠病因包括“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失眠虚虚实实,病位在心,与焦虑抑郁、心神不宁、心神失养、虚烦不眠、气血受损、阴阳失和相关,虚证与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相关,实证与肝胆火旺,扰动心神以及痰热扰心等相关。

失眠总体病机为心神不安、心神失养。失眠与思虑劳倦,天数虚衰,心脾暗耗,情志失调,素体虚弱,久病虚损,胃不和等因素相关,往往是脏腑、阴阳、气血先后受病,互为因果,同时也与患者的情志心理,生活工作习惯,环境以及其他病证的治疗和发展密切相关。失眠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生命危机,但经常失眠,可以使人产生诸多不适;长期慢性失眠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出现认知、学习、记忆等方面障碍[4]。失眠既是一个独立疾病,同时又是其他疾病的并发证,可以诱发或加重其他疾病,失眠长期大量使用西药的依赖性已被临床证实。

4 小结

失眠症是中医有效治疗的疾病之一,治疗要源于经典,博采众长,应用中医特色。人之寤寐主要受心神的控制,神的功能正常有赖于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转,常涉及肝、脾、肾、胆等脏腑,中医调理失眠十分有优势,应源于经典,不拘泥于经典,注重整体,三因制宜,辨证施治,身心并调,关心关爱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方案,遣方用药注重平衡,以疏肝、健脾、养心、调神为基本思路,从脏腑、气血、阴阳着手,滋养肝肾,平肝清火,倡导中西结合,针药并用,久病必虚,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治疗长期失眠或顽固性失眠,可以结合驱风药和活血化瘀药,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对于长期服用安眠药患者,要逐渐建立其应用中医调治的信心和依从性,加强中医科普,中西结合,循序渐进,体现中医药在调治失眠方面疗效好、副作用少、经济负担少、患者依从性高、生存质量高等独特优势。

5 指导老师评语

失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与心神受扰,心神失养,阴阳失调密切相关,与其他疾病相互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其他疾病转归,发挥中医调治失眠的优势,要处处关心关爱患者,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着手,从哲学高度指导整体调治,形神并调,遣方用药平和为期,三因制宜,精准辨证,加减化裁,必要时中西并重,针药结合,并加强科普,心身并调,综合调治,以提高和巩固疗效。应用中医药调治结合生活调养防治失眠,如中药、针灸、火罐、刮痧、暖艾疗法、耳穴、薰蒸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经济负担少、患者依从性高、生存质量高等独特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 2017,97(24):1844-1856.

[2]陈雪梅,王儒平,浅谈中医与生存质量的关系[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73-1074.

[3]王凯,潘力弢,孙晓生,孙晓生教授指导应用食疗和艾灸在肿瘤化疗和康复期调治经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2):76-78.

[4]中医中医科学院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课题组,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3(01) :8-10.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