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15日

患者姓名:谢**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40-07

就诊日期: 2023年6月23日 初诊 发病节气: 夏至

主诉:反复上腹部疼痛3月,加重伴大便习惯改变1周

现病史:现病史:患者缘于3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以剑突下及左中腹部疼痛明显,进食后疼痛明显,伴嗳气、返酸,恶心、厌油,无呕吐,无腹泻、便血。3月来上腹部疼痛反复,未予系统治疗。1周前开始患者上腹部疼痛加重,伴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为稀烂大便,无粘性脓性便。患者为进一步诊治,今日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上腹痛查因”收入住院。入院症见:上腹部胀痛,嗳气,反酸,恶心、厌油,无呕吐,大便稀烂,3-4次/日,无发热、头痛,无咳嗽、咯痰,无胸闷、心悸,纳眠差,小便正常。近1月体重无明显改变。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60/115mmHg,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至今。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左上腹部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右肩关节活动受限,右上肢肌力3级,左上肢、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舌淡,苔白微腻,脉弦。

辅助检查: 2023-07-01胃镜(静脉麻醉):诊断结论:1、胃体多发褪色样改变,考虑瘢痕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全胃炎 3、十二指肠球炎 活检部位:胃体;病理报告:(胃体)黏膜中度慢性活动性炎,局部黏膜内腺体稍稀疏,HP检查:抗原(+)阳性。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证候诊断:肝气犯胃证

西医诊断: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2.高血压3级 很高危组

治    法:疏肝理气止痛

处    方

北柴胡10g     白芍10g    酒川芎6g     醋香附10g

法半夏10g     橘红胎1袋  炒川楝子10g  海螵蛸(鱼古)20g

白及10g       麦冬10g    黄连5g       吴茱萸3g

大腹皮10g      薏苡仁30g  甘草5g

7剂,水煎,早晚温服。

复诊:上腹部胀痛好转,大便稀烂好转,守原方7剂,水煎,早晚温服。

心得体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胃痞范畴,最早记载

于《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嗔胀,胃脘当心而痛”,究其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体虚等原因,其病机在于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因此,肝郁得疏,气机条达,脾升胃降功能正常是胃脘痛治疗的关键。气郁结、胃气阻滞、热蕴结、胃气痞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热化湿和理气和胃为主。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达到理气止痛和胃之效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助柴胡化解肝经之瘀滞,香附理气疏肝,助柴胡疏解肝郁共为臣药,黄连善清心火,能清胃热,降胃气,达到理气止痛和胃之效,吴茱萸以热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入肝经以降逆,调和肝胃;海螵蛸除湿制酸,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法半夏燥湿化痰,橘红胎、大腹皮延胡索理气止痛,麦冬养胃阴,防诸药辛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之功效。                    

签 名:

                             2023年 07月15日

指导老师评语(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本病中医辨证中属肝气犯胃证。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机失去条达,脾升胃降功能失调,导致胃痛、嗳气等症状出现。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为疏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从病机入手,则诸症得以消除。

                                    签 名:

                  2023年07月18日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