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姓名:陆**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70-02
就诊日期: 2023年11月30日 初诊 发病节气:处暑
主诉:反复腹泻3年,加重3日
现病史:现病史:患者反复腹泻1年,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口服
消炎药、蒙脱石散”等后,症状偶可缓解,一旦停药,症状复发。腹泻以夜间特别是天将明时较明显,6-7次/夜,严重影响睡眠,导致精神不振。
入院症见:五更泄泻,畏寒,腹痛,食纳可,小便如常,舌质淡而瘀暗,脉沉细弱。
既往史:无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
辅助检查:大便正常
中医诊断:泄泻
证候诊断:寒热错杂,肾气亏损。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 法:温脏补虚,涩肠止泻。
处 方:乌梅丸方加减
乌梅30克,附子(先煎)15克,肉桂3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陈皮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30克,炮姜15克,黄连1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法半夏30克,砂仁10克,肉豆蔻12克,炙甘草10g
7剂,水煎,早晚温服。
复诊:泄泻好转,2-3次/日,原方基础上加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继续服用7剂
心得体会:本病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治疗予抗感染、止泻及对症处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诊断“久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病员病程日久,凌晨出现泄泻,为肾中元气清冷,肠道固摄无权;肾阳亏虚,不能温煦,故畏寒;“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肾阳亏虚不能荣则腹痛;舌质淡而瘀暗,脉沉细弱,皆为寒热错杂、肾元不固之象。故本病病位在肾与大肠,病机为寒热错杂、肾元不固。属标本两虚、寒热错杂、肾气亏损,治法以温脏补虚、涩肠止泻,方选乌梅丸。方中乌梅清热生津,黄连、黄柏、黄芩性味苦寒,黄芩上清寒热,黄连清中焦湿热,黄柏下清湿热,泻肾中相火;炒白术培土制水;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肉桂温补命门,引火归原;陈皮化脾胃之湿浊;白芍柔肝缓急;当归活血经;炮姜、肉豆蔻温中散寒、涩肠止泻;法半夏燥湿化痰;砂仁调中温脾止泻,化湿开胃;五味子敛肺涩肠止泻;补骨脂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党参补益脾肺之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补虚、涩肠止泻之功。得效后章法不变,续服以巩固疗效。本病正治之法当用四神丸,而以补肾为法,清调胃肠寒热错杂之势,方选乌梅丸而治愈,足以说明临床思维当不局限一处。
签 名:
2022 年12月 3日
指导老师评语(批语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乌梅丸出自《金匮要略》,本为驱虫剂,原治蛔厥证,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初看本方寒药热药融于一炉,恐非仲景本意,细看则发现本方实含以和为贵,寒热并调之妙。证中对一切寒热错杂之内证,投以本方略作加,均能收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之效。
签 名:
2022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