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感悟1
日期:2018年07月04日 05:25:24

文:何伟平

王士贞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清廉,数十年来在中医耳鼻喉科领域辛勤耕耘,擅长中医辨治耳鸣耳聋、耳眩晕、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耳鼻喉科疑难疾病,主张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注意吸取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笔者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跟随王教授侍诊抄方,亲临教诲,受益匪浅。王士贞教授治疗耳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耳科疾病的辨证应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王教授认为耳科疾病的辨证应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在分析耳病的病理机制时,不仅着眼于耳部病变的情况,而且更应该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耳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治疗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整体性,在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耳病多与肝脾肾相关,但主要责于肝脾

很多医家认为耳病应多从肾论治。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王教授提出,耳病多与肝脾肾相关,但主要责于肝脾。临床上常见的耳病辨证也以肝经风热证、肝胆湿热、肝火上扰、脾虚湿困、气血不足证型为多见,大部分的耳病患者从肝脾论治,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强调中医外治法治疗耳病的重要性

王士贞教授认为中医对耳鼻咽喉疾病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外治法是极其珍贵的一部分。她通过对古文献的整理和挖掘,并进行去粗存精,系统详细地总结出了中医耳鼻喉科的外治法史料,同时指出,传统外治技术是中医的特色优势,对某些专科专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其临床疗效往往是现代医学无法企及的。其特点是简验便廉,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这些中医的优势,也是市场的强势,应加以发掘,并积极开展,以扩大我们的临床阵地。一般来说,大部分的耳科疾病,必须内治与外治并重,内外治法互相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王教授临床上耳科疾病常用的外治法包含有针刺治疗、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灸法、穴位敷贴以及鸣天鼓、鼓膜按摩等。

4.方药运用

王士贞教授在临证中,经常运用小柴胡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等经方辨证治疗耳科疾病,随证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果,对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临床中,王教授还经常结合主证主方,针对耳科疾病,灵活使用如蝉蜕合地龙干、藿香合佩兰、旱莲草合女贞子、柴胡合白芍、柴胡合菊花、菖蒲配远志、海桐皮合白鲜皮、地肤子合蛇床子等这些药对,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5.对耳胀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认识

耳胀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窍疾病。常伴有自听增强,耳内胀痛等表现,,为小儿常见病。王教授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注意辨病。耳胀病病变虽在中耳,但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除中耳病变外,常合并鼻窦炎及鼻咽炎。(2)病因病机特点。小儿藏腑娇嫩,机体柔弱,御邪能力较弱,外邪易伤害小儿而致病,与肺、脾二藏功能失调有较大关系。(3)辨证与治疗。首先要辨病之新久、在表在里及证之虚实,辨证处方用药。初起疏风祛邪为主,病久者重在健脾利湿。强调配合外治法在本病中的应用。王教授指出,临证时,应注意到小儿在生理、病理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处方用药须审慎,一般不宜使用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以免耗伤小儿正气。须针对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小儿的特点用药。

同时,王教授还特别重视对耳胀病的局部治疗,注重疏通局部经气,使邪有出路。根据病情选用滴鼻、鼻熏蒸疗法、耳穴敷贴、耳部熨法、耳或鼻局部理疗、鼓膜按摩等外治法。

6.对耳鸣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认识

王士贞教授认为治疗耳鸣,不应拘泥于《灵枢•脉度》中的“肾气通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之说,仅以填精益髓为法,而应当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王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发现耳鸣的发生与肝脾两脏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王教授分析了大量的耳鸣病例后认为虽然耳鸣临床上症状不一,但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不难发现大多数耳鸣患者除了耳鸣本身症状外还有情志不宁和脾胃功能紊乱等症状,且情志不遂多是耳鸣发生和反复的诱因。情志失调致脏腑受累,腑气不畅,清窍失养故生耳鸣。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耳鸣产生后使人容易产生烦躁、恐怖、忧郁等肝郁症状。因而情志因素可导致耳鸣,耳鸣反过来又影响情志,从而使该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故多数耳鸣责之于肝脾,因此王士贞教授在临床上多从肝脾论治耳鸣。

王教授在诊治过程中,特别注重心理疏导,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心理疏导和咨询,鼓励患者,让患者调整好心态,减轻心理负担,耐心治疗,树立治疗信心。

在跟师习医过程中,我们获取了更多的软性知识,同时学会辨证施治的规则、规律以及建立起自己的经验,而这种东西又是灵活多样、能融会贯通的东西,而不是把中医经典和方剂当成规则、口诀来记忆,要活听、活用,要吸纳到心里。

中医治的是人,人是无法标准化和量化的,并且疾病也不是按科学方法进入体内的,它并不受科学规律制约,所以用化学、物理的定理对待疾病,并不能得到你期望的结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许多问题书本有答案但不管用,需要凭经验才能解决。这经验从何而来,就是从老师那里观摩、参与得来。

在临床中,医生常会和偶然性因素、复杂的多样性因素不期而遇。这些因素在教科书中并不能见到,如果你没有师承和缺乏相应的临床经验,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按规定、原则、常规来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学医一定要有明师指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学医历程中的艰难探索与无谓重复。中国文化传播中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道重师承,秘由口授。”“理要自悟,法要口传。”跟师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明师本身是得到真传之人,在他身上已经完成了几代人的积累,加之其一生的感悟,凝聚、转换成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医德、医术风格。

跟师,是获得悟性的一条捷径,模仿与跟随就是自我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师傅的技能变成自己的技能,变成自己的能力。在跟师过程中,师父能把你带进活生生的四诊现场,进入到存在本身的世界中,经历事情本身。与存在本身打交道,当场发生,当场体验,当场启发,当场揭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是书本无法提供的,在这样的场景中,一切概念都变得空洞,所有表达都显得苍白。习和悟每时每刻都可能在自己身上发酵。

以上是我个人的跟师感悟,希望有更多立志于发扬中医的同道能争取和把握机会找到像王老师一样的明医进行跟师学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也为中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