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鼻咽癌
王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的优势之一是有利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扶助正气,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王教授重视患者体质,强调整体调治鼻咽癌。根据临床观察及用药经验体会,综合舌象、脉象及证候特征,并考虑到放射线具有中医火热特征,将其常见证型分为阴津耗伤、脾胃失调、气血亏虚等。王教授还善于应用岭南中草药治疗鼻咽癌,常用中草药包括:山海螺、石上柏、猫爪草、白花蛇舌草、重楼等。山海螺,性平,味甘、辛,归肺、肝、脾、大肠经。
2 鼻鼽
王教授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及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鼻鼽的证型可简化为两大类,一为虚寒证,二为肺热证,其中虚寒证为主因。虚寒证鼻鼽病机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虚损,其中尤其强调脾虚在鼻鼽发病中的作用。以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加味为基础方进行治疗。
3 鼻渊
王教授临证时十分强调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 临证中, 充分借助现代先进的检查方法, 如鼻窦 CT、X线、鼻内窥镜检查等, 综合四诊检查所得, 辨明疾病, 分析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所在, 与病人的个体情况结合, 通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以及鼻涕色泽、量等的辨证, 从而判断疾病辨证类型, 以进一步指导用药。在辨病的基础上, 进行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 鼻渊在外虽表现于鼻塞、流浊涕等症状, 但却反映了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病变。由于不同外邪的侵袭, 致使不同脏腑虚损, 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故应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局部症状、体征, 结合全身证候, 进行辨证。王老师十分强调局部辨证的重要性, 在辨证的过程中, 注意虚实辨证, 强调从发病缓急, 鼻涕色、质, 鼻腔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及头痛性质等进行辨证。治疗上强调消肿排脓以通窍。注重外治法的运用。
4 小儿耳胀
王教授治疗小儿耳胀,以辨证治疗为要,注重局部辨证。王教授认为,要消除中 耳积液,重在祛除病因。初期治疗宜疏风祛邪,助中耳积液消散,常用柴胡、菊 花、蔓荆子、蝉蜕、地龙、白术、土茯苓、泽泻为基本方,辨证加减运用。另外,小儿耳胀病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后经抗生素及激素等治疗,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等副反应,出现脾胃运化失常的表现,日久而成脾胃气虚,水湿运化失 常。因此,王教授对此类患儿,强调健脾利湿、升清化浊为主,以促使中耳积液消退。同时,健脾益气方药可增强患儿免疫功能及抵抗力,防止耳胀复发,常用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以健脾利湿,托邪外出。同时配合局部治疗,提高疗效。
5 耳鸣
王士贞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耳窍虽位于人体头颈部,为外在独立器官,但其经络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故耳鸣治疗不应只局限于耳窍,更应注重全身的调理。在立足全身整体辨证的同时,不可忽略耳窍的局部辨证。以耳鸣作为独立诊断的患者,已排除耳科其他疾病引起的耳鸣,检查时一般可见双鼓膜正常,有些医生可能会认为鼓膜正常就不必每次均观察鼓膜情况。王士贞教授认为,耳鸣患者同样需要注重局部辨证,需要观察患者鼓膜形态、颜色的变化,特别是鼓膜颜色:鼓膜潮红,提示患者体内有肝火或虚火;鼓膜潮红且偏暗,提示患者有郁火;鼓膜黯淡不亮,则虚中有郁滞等。同时,王士贞教授特别重视观察患者脉象和舌象,每次就诊均认真观察患者舌、脉的变化,根据临床症状,有时需舍脉从证,有时需舍证从脉。强调中医传统特色疗法。
6 咽喉疾病
王教授认为,利咽、开音乃治疗咽喉病的特色内治法。咽喉是饮食呼吸的要 道,是经络循行交会之要冲,易受外邪侵袭,邪热循经上炎咽喉导致各种咽喉疾 病,如喉痹、乳蛾、喉痈、喉暗、鼻咽癌放疗后等。咽喉红肿疼痛是咽喉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临证应注意病情轻重缓急及咽部黏膜的色泽变化,辨证选用利咽药。声嘶证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宜用散邪、清热、化痰、活血等治法;虚证宜 用益气、养阴等治法。临证须注意声嘶轻重、发病缓急及咽喉部黏膜的色泽、形态变化,辨证选用开音药。
7 经方运用
王教授临床中擅用经方治疗耳鼻咽喉科的疾病,对桂枝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等方的应用颇有心得,取效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