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活动后心悸、短气、乏力,伴双下肢水肿3月余”来到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经完善体格检查、抽血化验BNP、胸片、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验、检查后,这位患者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他的病情迅速好转。
对于此类患者,除了遵循医嘱服药外,饮食上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心力衰竭(心衰)是怎么回事。心衰,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心悸和肢体水肿等。据调查,我国心衰标准化患病率为1.38%,其中人群的患病率25-64岁0.57%,65-79岁3.86%,80岁以上7.55%。冠心病等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心衰的最主要病因。
心衰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结局,也是本世纪心血管医学有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初诊心衰的患者中,约1/6在18个月内出现病情加重;约56%的心衰恶化患者会在30天内再入院;心衰加重患者约有1/5在2年内死亡。心衰晚期的死亡率则与恶性肿瘤相当。
心力衰竭属于祖国医学“心衰病”、“水肿”、“心水”、“喘证”、“喘脱”范畴。其病机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血脉瘀阻,水饮内停。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及改善预后等优势和特色。
遵循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心衰治疗应坚持以心为本,五脏相关,阴阳分治,整体调养。中医常用补益心气,兼以养阴、温阳等扶正;在祛邪方面,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全程,多配合利水、化痰、逐饮、理气诸法。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与生活调摄相结合。
本院制剂心阴片、心阳片、益心活血丸、丹七活血丸、补肾益心片等(图 1),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等以其卓越的疗效颇受患者好评。传统辨证论治的汤药以及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足浴)等也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良好。
图 1 治疗心衰的常用院内制剂
以下仅就心衰患者的饮食调养提出几点建议。
1.低盐饮食。摄钠以4g左右为宜,避免过度(≯6g/d);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者,钠摄入宜≤2g/d。
2.限制水分摄入。急性心衰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一般<1.5L,慢性心衰患者1.5-2L。
3.戒烟戒酒。
4.食物宜营养丰富,荤素搭配。推荐食用优质蛋白(如蛋类、奶类),还有猪肉、鸡肉、鱼肉等;主食:大米、面食、小麦、燕麦等,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约250-300g/d,早、中、晚餐按1:2:2分配);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忌猪油、牛羊油等。蔬菜、水果:推荐富含多种维生素的绿叶蔬菜、菜花、蘑菇、香菇、百合、鲜枣、木瓜、橘子、苹果、雪梨、香蕉等。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治疗时,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食物如菠菜、香蕉、广柑等。
5.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6.酌用中医药膳(图 2)。
(1)红参10g,田七5g。炖2小时。适用于短气、乏力、舌有瘀斑等气虚血瘀患者。
(2)红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炖2小时。适用于短气、乏力、口干渴、舌干、苔少等气阴两虚者。
(3)高丽参10g,熟附子6g,生姜2片,大枣2枚。炖3小时。适用于气促、乏力、四肢冰凉、舌瘀暗等阳虚血瘀患者,有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者忌服。
(4)西洋参10g,瘦肉(剁碎)100g,生姜2片,大枣2枚。炖2小时。适用于短气、乏力、口干舌燥、舌红少津等气阴两虚患者。
(5)黄芪20g,薏苡仁30g,茯苓15g,生姜2片,瘦肉(剁碎)100g。炖2小时。适用于短气、乏力、双下肢水肿等阳虚水泛患者。
(6)党参20g,五指毛桃30g,莲子30g,陈皮3g,生姜2片,桂圆肉10g,鸡肉200g。炖2小时。适用于短气、乏力、纳呆、形体消瘦、便溏等心脾气虚患者。
图 2 常用中药饮片
结语
心衰患者应就诊心血管专科以全面评估病因和诱因、危险因素、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心衰加重、反复住院,常常是患者药物治疗不规范所致。因而,患者必须坚持心血管专科门诊定期复查,随访治疗。心衰患者治疗勿忘“四重奏”:中医治疗、西药治疗、心理与生活方式调摄以及必要时的器械治疗。中医整体医学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顾东风 ,黄广勇 ,吴锡桂 ,段秀芳 ,何江 ,Paul K Whelton ,Stephen Mac Mahon.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01):6-9.
[2]Zhang Y, Zhang J, Butler J, et al. Contemporary Epidem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eart Failure (China-HF) Registry. J Card Fail. 2017;23(12):868-875. doi:10.1016/j.cardfail.2017.09.014
[3]王华,梁延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薛博瑜,吴伟.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7.
专家简介:
吴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主要学术继承人之一。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3部教材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
作者简介:
赵新元,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本科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博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冼绍祥教授;硕士师从中国胸痛中心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向定成教授。从事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0余年,获得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师协会认证的冠心病介入资质。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及急危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擅长冠心病,主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及起搏器植入等技术。现任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心脑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作为编委参编胸痛中心建设相关专著4部。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门诊南楼4楼心衰诊室),周四上午(门诊楼4楼7号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