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其危害没有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国籍、地域之分。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2019年我国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由心血管病导致。据调查,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高达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图1,图2)。
图1 2017年全球十大死亡原因
图2 我国历年城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才会得心脏病,年轻人不用担心。然而,无论是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利苍夫人古尸解剖所见,还是美国2013年ACC会议报道的古埃及木乃伊CT扫描结果,都提示人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体。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大,给心脏增加了太多负荷,致使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多发,发病人群也呈现年轻化趋势。一些30-40岁年轻人,竟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图3)
图3 我国城乡居民历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在这背后,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高体重(肥胖)、抽烟、缺乏运动、营养失衡等危险因素广泛流行。更可怕的是,一些人等到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肾衰竭等,才检测出自己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为了引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健康的重视,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29日设为世界心脏日,主题为“健康的心,快乐人生”。
为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一方面仍要强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及家庭幸福的第一责任人”,积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图4)。其发病原因、机制尚未明确,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和性别(男性>55岁,女性>65岁或绝经后),遗传(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吸烟,超重,肥胖,痛风,缺乏运动等。
图4 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持续占据我国居民死因的前两位
在这些危险因素当中,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法改变,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高体重(肥胖)、抽烟、缺乏运动、营养失衡等却是可控、可变的。因此,医学的建议是:
①管住嘴,迈开腿——更清淡的饮食和更积极的运动。
②对吸烟说“不”。
③天人合一,规律作息。
④不要听天由命,要科学管控危险因素。
现代医学防控心血管病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当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在攀升,病死率更是居高不下,尤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极其需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与整体医学理论的优势。在防治心血管病的理念上,坚持“养生-预防-治疗-康复”链条式防治策略。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先进预防医学思想的引领作用,实施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①治其未生:健康、未生病状态,就开始养生;
②治其未发:治其有病而无症状者;
③治其未传:防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低危转高危者;
④治其未变:防治各种变证兼并发症;
⑤治其未复:对已病个体进行康复治疗,预防病愈复发。
全社会必须共同担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任,聚焦重点人群,积极推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共管。心血管病患者应积极遵医嘱治疗。突发心脏病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
正值世界心脏病日,我们的口号是:以心护心,健康开心!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养心闾》始终竭诚为大众提供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推文。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2,22(04):20-36+40.
[2] Lancet. 2018;392(10159):1736-1788. doi:10.1016/S0140-6736(18)32203-7
[3].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