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吴伟教授简介
    • 吴伟工作室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发明专利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个人剪影
    • 媒体报道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首页 > 名医研究 > 养心闾
高血压的治疗,因类型而异吗
—— 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 闫梦元、贠英杰、罗元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 07:19:36

当我们谈论高血压时,往往会将其视为一个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伴/不伴有脂糖代谢紊乱、靶器官受损的临床综合征。然而实际上,从西医学分析而言,高血压患者类型具有多种;从中医学分析来说,每个高血压患者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证素与证候情况。

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了即将更新的多个要点,诊断界值依然为140/90mmHg。据了解,该指南在研究证据、血压测量、诊断流程、降压时机、生活方式建议、药物和器械治疗、特殊类型人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更新。今天吴伟教授将带领我们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类型问题,以便更好地帮助广大高血压患者理解高血压健康问题的管控。

高血压基本分类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别。

1.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约占90%以上,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这种不明病因的高血压很难被彻底治愈,从而成为一种慢性病。长期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并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这一类型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他们的血压,采取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来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心血管风险。譬如保持健康,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调节压力,放松身心等。

2.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可以查到具体原因的高血压,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这种高血压发生的概率一般在10%左右。具体病因可涉及肾和肾血管、内分泌、睡眠呼吸、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心理、血液等多个系统的上百种疾病,以及药物、机械血流障碍、单基因突变等病理生理状态。最常见的病因有: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缩窄等。因此,患者需要经常进行医学检查,以确定高血压是否存在基础疾病。

降压策略和目标

中危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高危及以上的血压正常高值患者为降压药物治疗的获益主要人群。降压治疗中需要对获益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权衡。应着重考量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受程度。

图1 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图2 不同类型高血压人群血压目标推荐(诊室血压)

特殊类型高血压及目标血压管理

1、老年高血压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增加。老年型高血压具有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血压波动大等特点。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管理,因为他们更容易患上其他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在这一人群中,医生通常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管理:65~79岁,血压≥140/90mmHg,应开始药物治疗,降压目标<140/90mmHg,如可耐受可降至<130/80mmHg。≥80岁者,SBP≥150mmHg,可开始药物治疗,降压目标<150/90mmHg。合并衰弱等老年综合征者时机可适当放宽。

2、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间,一些女性可能会经历高血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的荷尔蒙变化或其他健康因素引起的。妊娠性高血压需要特殊关注,因为它可能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都产生影响。定期产检和医生的指导对于管理这种类型的高血压至关重要。

管理:≥140/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设定110/70mmHg为降压治疗的安全下限可能是合理的。

3、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表现为轻中度血压升高,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与肥胖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患者通过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但如果生活方式治疗无效,出现高血压临床症状、靶器官损害,合并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等情况应考虑药物治疗。

4、高血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

可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如可耐受可降至130/80mmHg;对于存在严重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患者,可将<150/90mmHg作为血压初步控制目标。

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推荐<140/90mmHg为降压目标,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

6、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推荐的降压治疗目标为 <130/80mmHg。

7、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

无蛋白尿者,在 SBP≥140mmHg和/或 DBP≥90mmHg 时启动药物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mmHg,如耐受可降至130/80mmHg。

有蛋白尿者,在SBP≥130mmHg和/或 DBP≥80mmHg 时启动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

8、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控制目标为<130/80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设定相对宽松的血压控制目标值。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可考虑开始降压药物治疗。血压≥160/100mmHg 或高于目标值20/10mmHg 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9、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疾病

合并下肢动脉病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同时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者,如能耐受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10、白大衣高血压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高血压类型,通常表现为在医疗场所测量的血压明显高于在家中测量的血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医院或医生办公室感到紧张所致。了解这一类型的高血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对于此类患者,可以改变生活方式,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并且适当随访。也可以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进一步随访。

11、隐匿性高血压

这类患者表现为诊室血压<140/90mmHg,但动态血压监测或自测血压提示高血压。针对这类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个体特点,给予药物干预治疗。

高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指导下,本着中医干预高血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衰”的指导思想,在《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中首次增加了“高血压与中医药”的重要章节,内容包括高血压的中医经典方剂辨证论治、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传统运动方法、中医综合调理等内容。

中医经典方剂辨证论治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荐经典名方及确有临床疗效,并积累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的中成药(如松龄血脉康胶囊、心脉通片等)。

中医特色适宜技术推荐了包括针灸、推拿、耳穴贴压、穴位贴敷、刮痧、中药代茶饮、体质调摄等中医特色方法,传统运动方式推荐了太极拳和八段锦。

本部分内容的制定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确有降压疗效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合社区医生使用。

一般地,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按照辨证分型个体化治疗:

(1)肝阳上亢: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性功能亢进。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

(2)肝肾阴虚:头晕目眩,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入睡易醒,尿黄,大便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或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药:左归丸,或杞菊地黄丸。

(3)阴阳两虚: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心悸气短,间有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四肢冰冷,或下肢水肿,便溏纳差,夜尿频数,遗精,阳痿。舌淡红或淡白,质胖,脉沉细或弦细。治法:温阳益肾。方药:右归丸。

(4)痰湿中阻: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或口苦口干,心悸时作,肢体麻木,胃纳不振,尿黄,便溏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涤痰化湿。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5)气虚血瘀:头晕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甚至肢体麻木或半身麻木,小便失禁,大便稀溏。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治法:补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

本院高血压专科制剂:补肾益心片、调平康、眩晕康片等,可供选择应用。

结 语

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疾病,有些患者毫无症状,但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左心衰、眼底出血、晚期的肾衰竭等。无论哪种高血压类型,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各种高血压类型的管理建议: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论高血压类型如何,都应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均衡饮食、规律生活、适度锻炼、戒烟和限制饮酒(最好也做到戒酒)。

②药物治疗:某些高血压类型可能需要不同药物组合(单片复方制剂,或者单片组合)治疗来控制血压。应与医生密切合作,确保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③定期监测血压:不论高血压类型如何,都需要定期门诊随访、测量血压,判断血压是否达标。

④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包括血液化验,心、脑、肾是否受害及损害程度评估,及时调整药物,根据特殊类型制定个体治疗方案。

了解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类型是管理和预防这一常见健康问题的关键。无论属于哪一类型的高血压,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以降低患上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请记住,切勿自己“久病成良医”,抓住一张医生开出的处方就连续服用数年,或者服用一种降压药有效,就数年乃至十年不改。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