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影像医学检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及时了解身体各项指标提供极大帮助,特别是单位或街道年度体检普遍开展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然而,很多患者发现自己的体检报告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等结果,十分担忧!自认为血管是不是快要堵了?甚至担心自己不久的将来会不会中风?事实上,我国成年之中约1/3的人存在着颈动脉斑块,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是逐年升高的。那么,面对如此高发的颈动脉斑块到底要不要紧?如何防治颈动脉斑块呢?
粥样斑块与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亦称粥瘤(atheroma))。是纤维斑块深层组织因营养不良而发生的坏死、崩解,这些崩解物质与脂质混合而成为粥糜样物质,是AS典型病变。肉眼观: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纤维帽的下方,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光镜下:在玻璃样变性纤维帽的深部,有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实为细胞外脂质及坏死物,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及钙化。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粥瘤处平滑肌细胞受压萎缩,弹性纤维破坏,该处中膜变薄。外膜可见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颈动脉斑块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是指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等颈部动脉血管壁内发生脂肪聚集,同时伴有含钙物质的沉积,导致颈部动脉血管局部增厚、变硬,最后导致血管壁出现像粥糜一样的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在超声下,根据颈动脉斑块形态和回声特点,斑块可分为①低回声脂质性软斑;②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扁平斑块;③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④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型斑块。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斑块的常见表现
颈动脉斑块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如果颈动脉斑块较小,颈动脉狭窄<50%,患者可能不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患者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症状,如头晕、疲乏无力。但一旦发生斑块破裂、脱落,就可能造成急性脑梗死,可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
临床上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来确定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小于1.0毫米,IMT在1.0至1.2毫米之间为内膜增厚,1.2至1.4毫米之间为斑块形成,IMT大于1.4毫米为颈动脉狭窄。如果体检报告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则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明显增加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危险。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危险增加10-15%,卒中危险增加13-18%。尤其是超声显示低回声的软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更容易脱落导致脑卒中。
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可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1.无症状性
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2.症状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发作过后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2)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查体可有相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局灶性病变。
颈动脉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脂质沉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凝血等机制有关,其中年龄>60岁、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等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中医学无“颈动脉斑块”病名,但其证候则在历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多散在于“眩晕”“胸痹心痛”“厥证”“中风”“瘀血”“痰浊”等病证门类之中。认为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外邪侵袭等密切相关。痰浊、血瘀在颈动脉斑块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有序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当的劳动。管理好“四高一抽”:即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规律监测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关键:提倡健康生活,饮食上每天保证400克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谷物和豆类食品;尽可能减少含脂肪多的食品如鸡蛋、肥肉等的摄入;每天食盐量应小于5克,尤其对高血压患者目前主张每天食盐量应小于2.3克;
戒烟、控制饮酒,男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不应超过20-30克酒精含量,女性不应超过10-15克酒精含量;通过减少饮食的热量和增加体育运动减轻或控制体重。坚持每天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上楼梯、骑自行车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要保持积极乐观、豁达和轻松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知足常乐。
药物治疗: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亦可使用控制和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的药物,目前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以及普罗补考和叶酸等。
1.药物治疗
①降脂药物,他汀类药常用的有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钙片等,是临床降脂药物的首选,可以降低总胆固醇、LDL和甘油三酯,甚至可以缩小己形成的斑块,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根据个体的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降到理想水平等。调脂治疗,务必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降到目标值。②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阻止血小板激活、粘附和聚集,是抗栓药物的首选。根据病情,可以单用,或联合使用。③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以降到130/80mmHg以下),建议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最好是一天口服一次的降压药物,尤其不主张使用短效硝苯吡啶(心痛定)长期降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尤其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
2.中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采用个性化治疗法则,通常可取得较好效果。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颈动脉斑块多与血瘀、痰浊、热毒及肝肾亏虚有关,治疗上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补益肝肾入手,能较好地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缩小斑块面积。院内制剂或者中成药可以选用:益心活血丸、丹七活血丸、复方血栓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血塞通、心可舒等。针灸可以调书全身气血、调节血压、改善血管弹性、增强血管通透性等,也可发挥良好疗效。对于虚证,如取穴足三里、阳陵泉、风市、三阴交、太溪,行补法;对于实证,太冲、内关、合谷、血海、行间,行泻法。
3.外科/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以及重度血管狭窄的患者,建议看血管外科,或颅脑外科。可以采取颈动脉内膜切除、介入治疗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治疗手段。尽管外科治疗可以快速达到去除斑块的效果,改善症状明显,但也存在创伤大、容易损伤血管、术后继发脑栓塞等缺点。手术: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有时,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手术。
结语
颈动脉斑块主要多因素导致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尽早发现并治疗颈动脉斑块可以较好规避未来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评估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性。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重中之重,戒烟限酒,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若斑块病变较为严重或持续进展,当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8).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岭南名医门诊,门诊南楼4楼7室),周三下午(普通门诊,门诊楼4楼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