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临床实践指南”)正式颁布。该指南针对高血压诊断界值、高血压分级、不同人群降压目标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调整,包括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130/80mmHg。以新标准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接近1/3的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病患者。
临床实践指南的颁布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均引起高度关注,期间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中国高血压联盟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漏,该联盟将在近期发布2022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继续沿用140/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1月15日晚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发布信息表示:目前,中国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普通公众不用纠结高血压诊断标准
我国高血压有“三高三低”的特点:患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并发症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症状隐匿,许多人不重视年度体检、不监测血压,往往等高血压已导致血管病变,甚至是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出现时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还有的人就算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认为“不痛不痒”就不吃药,或服药但经常“偷工减料”导致降压不达标,等到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或不可逆的肾损伤时才后悔不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公众不用特别纠结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mmHg还是130/80mmHg。血压在130/80mmHg至140/90mmHg之间的人群(按临床实践指南应为一级高血压,而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属于正常高值血压)都应开始接受干预,而不是等到超过140/90mmHg。已有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的损害在这一阶段即已悄然开始(图 1)。这部分人群的10年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正常的人群增加一倍以上。这种早期干预的实践也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一致。
图 1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血压≥140/90mmHg均与冠心病、脑卒中死亡率增高显著相关;这一直线上升的关系在血压130-139/80-89mmHg时依然存在
临床实践指南的亮点是:防线前移、分级简化、高危人群血压严格达标。《临床实践指南》是专门指导医务人员的,而中国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指南》是普及版、国情版,依然保留原来标准,是给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生)和公众同时看的;前者强调“治未病”、防线前移,更加专业、精准、从严,适合指导中、高危风险人群治疗;后者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防治任务需要“低水平、广覆盖”,科学普及至14亿人口,包括边远落后地区。尤其在当今我国高血压人群知晓率、服药率、达标率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很有必要保留。
其实两个指南的目标在根本上一致,相当部分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我国居高不下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曲线迎来下降。我们应当本着“不争论”的态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让实践去检验真理,让证据去回答争鸣!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符合中医养生理念
其实,早期干预并不意味着血压超过130/80mmHg就要吃降压西药。对于首次检测出血压在130/80mmHg至140/90mmHg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或低危人群(没有任何危险因素,且没有心、脑、肾、眼等靶器官的损害及其他并发症),可以先不用吃降压药,先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看血压是否降到正常范围。
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符合中医养生理念。比如说,要限制钠盐摄入(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而中医理论认为“咸伤肾”,高血压与肝肾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还包括运动、节制饮食和控制体重、戒烟、调节情志、规律作息等,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常说“养生先养心,运动健身心”等。“而且,生活方式改变应该贯穿高血压防治的始末,就算开始吃降压药了,也不意味着生活中不需要注意了。”
这里要提醒的是,对于中高危风险人群(血压≥140/90mmHg,或血压≥130/80 mmHg合并有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糖尿病、血脂异常、外周动脉硬化如颈动脉斑块、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无论临床实践指南还是中国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指南》,都必须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同时接受生活方式干预。
那么,强化降压<130/80mmHg的获益是否更大?2017年,高血压领域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在美国心脏协会(AHA)2017年会上公布的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其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重新定义为≥130/80 mmHg,取代了之前的140/90mmHg。
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新版指南受到了SPRINT研究结论的巨大影响。SPRINT研究(图 2)纳入了来自美国和波多黎各102个临床中心的9361例50岁以上收缩压130-180 mmHg且至少包括一项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初治或经治高血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强化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20mmHg)和标准降压组(目标收缩压<140mmHg)。研究的主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与标准降压组相比,强化降压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显著降低25%;全因死亡率降低27%(图 3)。
图 2 SPRINT研究随访3.26年,强化降压组与标准降压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21.5 mmHg与134.6 mmHg
图 3 SPRINT研究证实相比标准降压,强化降压可显著减少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左)并降低全因死亡率(右)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理论精深、经验丰富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由风、火、痰、瘀、虚夹杂所致;其病位在肝,与五脏相关。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地域土卑地薄、多湿多热,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当地人体质多有脾胃虚弱、肝阳上亢、肾阴亏虚、兼夹痰瘀,应顾护脾胃、益气除痰、补益肝肾、调整阴阳。
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1级高血压患者经过积极干预,可以少吃甚至不用吃降压药。比如,此前接诊一位30多岁的男性高血压患者,170公分的身高体重将近200斤。这位患者一边进行中医中药治疗,一边“管住嘴迈开腿”,体重减了40斤后,血压就正常了,而无需服用降压药。
结语
健康是首要的家庭幸福指数,涉及千家万户。高血压可防可控,更该防该控。人们不能等到学术争鸣水落石出才去干预,更不能等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才到医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尤其应该未雨绸缪。及时的诊断、准确的评估、规范的治疗以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归纳几个要点】
(1)首诊血压130~139/80~89mmHg,尤其诊室首诊血压,不是让你马上吃降压西药!不必惊慌!但是需要体检评估一下。
(2)若血压130~139/80~89mmHg长期不理睬是有害的,必须改变生活方式,防线前移。而且这个血压未来发展成为>140/90mmHg的可能性极大!
(3)非同日三次以上(包括家庭自测),血压>140/90必须按医嘱服药了!
(4)无论是首诊还是复诊,血压在130~139/80~89mmHg,如合并上文提及的几种合并症或相关的危险因素,就必须及早服药了!事不宜迟!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南楼岭南名医门诊4楼7室),周三下午(门诊楼4楼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