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吴伟教授简介
    • 吴伟工作室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发明专利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个人剪影
    • 媒体报道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
  • 经验方
  • 养心闾
  • 临床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首页 > 名医研究 > 养心闾
多汗症
—— 医学指导/大内科:吴伟教授 文/心血管科:林智超、贠英杰、罗元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2日 23:04:18

案例1.多汗症

患者女,65岁,因出汗过多伴失眠5年余就诊,诊断为:中医:汗证;西医:1.多汗症;2.睡眠障碍;3.高血压2级。患者因受失眠伴自汗、盗汗困扰5年余,每晚依赖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经友人介绍前来吴伟教授门诊就诊,症见:偶有头晕头痛,脚软乏力,出汗多,夜间盗汗,每晚需更换数套睡衣、数条枕巾,夜间手麻;白日自汗,活动后加重,纳可,二便调,体瘦;舌暗红苔少,脉沉细数。高血压病史2年,服用降压药后,尚稳定120-130/60-70mmHg。年度体格检查及有关理化检查未发现异常。辨证为:心肝阴虚,阴虚火旺。处方:酸枣仁30g(打碎)、知母10g、茯神30g、川芎15g、浮小麦60g、北柴胡20g、麦冬15g、天冬10g、煅磁石20g(先煎)、糯稻根30g、煅牡蛎30g(先煎)、灯芯草2g、甘草6g、莲子心5g。共7剂,每日1剂,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适量,煎煮至250-300m1,混合,分两晚温服。服药时间为睡前2小时(约晚上8-9点)。天王补心丸,8丸,口服,每天3次。二诊:汗证基本消失,睡眠明显改善。汤药再进7剂。应用酸枣安神膏方巩固治疗。随访2年,症情平稳,血压、心率控制也达标。

案例2.长新冠——多汗症

患者女,53岁,因新冠感染后多汗、怕冷、畏寒2月余就诊,诊断为:中医:盗汗(心肾阳虚,肺卫不固);西医:长新冠——多汗症。2022年12月20日新冠病毒感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散发性肺部炎症”,发热T39℃,经治3天退热,2周后咳嗽、咯痰、短气等诸症基本消失。近两月多来出现头胸背部怕冷恶风,受风后头痛,平日需戴帽保暖,夜间盗汗,白天自汗,每天需更换5-6条汗巾;入睡困难,眠浅,夜尿4-5次/晚,大便时溏;舌暗瘀,有齿痕,苔少,脉沉细弱。首诊处方:黄芪60g、当归10g、陈皮6g、广升麻5g、北柴胡15g、党参片20g、盐杜仲15g、麸炒白术15g、炙甘草6g、淡附片10g(先煎)、酒黄精 20g、白芍10g、干姜10g、茯苓 30g、煅牡蛎30g(先煎)、糯稻根 30g。共7剂。每日1剂,煎煮两次,每次适量水煎煮至250-300m1,分两次温服或遵医嘱。红参10g、麦冬15g、大枣15g,炖服。二诊,症状明显改善,再进7剂,并嘱补中益气丸,8丸,每天3次,口服。三诊,痊愈。

什么叫多汗症?

多汗症是指在正常的环境温度和条件下,局部或全身皮肤的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①生理性出汗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出现不正常的多汗症状,也被称为“特发性多汗症”。这种情况通常是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引起的,如心率、呼吸和体温调节等。在生理性出汗中,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活跃,甚至可以在没有明显的刺激或者运动的情况下,导致身体过度出汗。

②病理性出汗是指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多汗症状,也称为“病态性多汗症”,与生理性出汗不同,病理性出汗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病理性出汗通常是由各种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心血管病如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压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肺炎等;药物副作用,如抗抑郁药、降血压药、抗癫痫药等。

无论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均能影响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手掌、腋下、头部、脸部、脚底等等。这种情况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和尴尬,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什么是自汗、盗汗?

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多汗症分为自汗和盗汗,这是两种不同的汗液分泌症状,其具体定义如下:(1)自汗:指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人体自主出现的汗液分泌现象,通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出汗,且不受外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自汗通常是身体内部某些功能失调的表现,可能与情绪、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如甲亢、糖尿病、结核等等。(2)盗汗:指在睡眠中出汗的现象,通常表现为全身出汗,且汗液分泌量大、持续时间长。盗汗是身体内部代谢过程紊乱的表现,通常与急性感染、肺结核、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自汗和盗汗虽然都是多汗的症状,但是它们的原因和病因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人来说,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定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于中医“汗为心液”

“汗为心液”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心脏的功能与汗液的生成、分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的液体,而《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中提出“汗者,精气也”,是由精液化生,而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也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有“汗血同源”之说。而“心主血脉”,因此又有“汗为心液”的说法。而在临床上心之阴阳变化与汗液排泄紧密相关。如心阳虚,卫表不固则自汗;心阴虚,阴不敛阳则溢汗;心阳暴脱,则大汗淋漓。因此在中医的治疗中治汗需“安心”。

关于长新冠——多汗症

长新冠是指新冠肺炎康复后,部分患者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或身体异常反应。而多汗症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后遗症,其病因和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在新冠康复过程中,患者身体可能会经历多个系统的受损和恢复,其中包括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从而引起机体的汗液排出异常,导致多汗症。其出汗异常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神经系统。其次,长期新冠感染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从而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导致身体需要更多的水分来保持生理平衡。此外,新冠病毒感染还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肺部炎症和呼吸困难等,这些并发症也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水分平衡。以上种种因素均可导致多汗症状。总之,长新冠中的多汗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和原因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机制,需要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中医汗证的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中医所讲的汗证的病因也就是导致我们出现自汗盗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是病后体虚、情志不调以及饮食不节。

(1)病后体虚:若人平日体质较常人薄弱,生病之后身体更加虚弱,或者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进而导致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泻导致出汗。或因表虚卫弱,复受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2)情志不调: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虚则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或耗伤阴精,阴虚则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亦有因忿郁恼怒,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而致自汗盗汗。

(3)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中医病机】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涉及肺、心、脾、肝、肾。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肺气不足,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不固;心血不足;心液不藏;或因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阳加于阴,火热逼津外泄。总体而言,汗证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为阴虚内热。因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者属实。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中医调养方法

中医方面应服用具有敛肺健脾、固表敛汗、补益肝肾等作用的药物。常用固表止汗药食如黄芪、白术、浮小麦、牡蛎、五味子、糯稻根、红枣等。药膳方如浮小麦饮、麻鸡敛汗汤等。自汗者也可常备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盗汗者亦可选用麦味地黄丸滋阴降火。

一、验方

(1)浮小麦饮:浮小麦15~30g,红枣10g。

【功效】固表止汗,养血安神。

【制法与用法】将浮小麦、红枣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汤频饮。亦可将浮小麦炒香,研为细末,每次2~3g,枣汤或米饮送服,每日2~3次。

(2)麻鸡敛汗汤:麻黄根30g,牡蛎30g,肉苁蓉30g,母鸡1只,食盐、味精各适量。

【功效】补气固表,敛阴止汗。

【制法与用法】先将鸡宰杀后去毛、内脏、头、足、洗净与麻黄根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煮至鸡烂后,去鸡骨及药渣,加入洗净后的肉苁蓉、牡蛎再煮至熟,人食盐、味精调味即成。每周2~3次,食肉喝汤,早晚佐餐服食。

(3)生脉饮: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功效】大补元气,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制法与用法】将人参切成小块,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约1小时后取汁,不拘时温服。

二、针灸、外治疗法:(1)多应用温针疗法:合谷、足三里等;悬灸肺腧、脾腧、肾腧、涌泉、三阴交、足三里等。(2)六神爽身粉:每晚沐浴后,涂抹易汗出的躯体部位(勿抹头面部)。(3)川芎,白芷,藁本各30g,滑石粉30g,研磨成粉,混合用棉布包裹,扑于身上易出汗部分(勿扑头面部)。(4)白矾20g,葛根60g,煎水洗手足,每日2次,治手足多汗。(5)五倍子研成末,取少量加水搅拌成糊状,贴敷脐中(加用热水袋,裹毛巾热敷),每晚1次,用于盗汗。

结语

多汗症只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病名。出现多汗的情况,需要找医生排查病因,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若存在疾病病因的,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因治疗。多汗症的调养,需要放松心态,避免过度思虑烦劳,少食辛辣厚味,慎起居,适寒温。汗出之时,应当避风寒,防感冒。注意正确的护理,汗出之后,应及时用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切记不要因怕出汗而减少活动量,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体育锻炼,以增強体质,当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36年,传承国医大师邓老“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倡导辨病为先,“病-理-法-方-药”诊疗程式。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本科生、规培住院医师、研究生等4部教材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介入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295篇,其中SCI 9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南楼岭南名医门诊4楼7室),周三下午(门诊楼4楼5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