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领域治疗学上的难题,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严重疾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大约有620万人罹患心衰,全球心衰患病人数高达3770万。我国2012—2015年的一项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1.3%,较2003年(0.9%)的心衰患病率显著增加。按此比率推算,我国≥35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1370万。心衰的死亡率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就中重度心衰而言,5年死亡率可达50%。与此同时,因慢性心衰引发的医疗费用巨大。
什么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已经成为心衰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慢性心衰患者往往合并心室内的传导异常,导致心脏运动不同步。CRT是在传统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室内运动的同步性,提高心脏排血效率,长期应用可逆转心肌重构、降低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
左束支起搏与传统起搏的区别
传统起搏的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一般为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或右心室间隔(主动电极)。传统起搏方式的优点是心室电极到位容易,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但该种起搏方式是首先激动右心室,然后经过心肌细胞间的缓慢传导,再激动左心室。这相当于是没有经过“高速公路”——左右束支而是走的“乡间小路”。它延长了心电传导时间,改变了心脏的正常激动顺序,导致心脏左右室收缩不同步,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增宽。研究显示,这种非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甚至增加死亡率。
近些年来由我国学者发明的左束支起搏是希浦系统起搏(现改称生理性起搏)的一种,通过直接在左束支阻滞部位以下进行起搏,从而恢复传导束的正常传导,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从而逆转心衰。与传统CRTD通过右室电极与冠状窦电极进行双室起搏相比,左束支起搏能够达到同样的反应效果,且在没有合适的冠状静脉血管植入左室电极的情况下,是极佳的替代方案。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心血管中心使用左束支起搏为患者植入CRTD。
左束支起搏适应症
根据最新的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左束支起搏方式除了可以治疗传统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还可以对下列三种慢性心衰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行起搏治疗:(1)符合CRT适应证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的患者,应该考虑左束支起搏。(2)窦性心律或房颤患者,经标准抗心衰药物优化治疗后,仍然心功能≥Ⅱ级,合并LBBB、QRS时限≥130 ms、LVEF≤35%,可以考虑左束支起搏(3)常规BVP后CRT无反应患者,可以考虑左束支起搏。
CRT-D+左束支起搏应用
2023年3月28日,我院心内科吴伟教授团队完成我院首台左束支起搏,3T MRI兼容CRTD植入,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心衰器械疗法开启了全新3T核磁兼容的LBBP新起点。
施老伯因心力衰竭入我院,心电图显示QRS波宽度200ms左右,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心脏彩超显示左房左室扩大。施老伯的情况符合CRTD植入的一类适应证,决定为其进行CRTD植入治疗。
术前心电图:QRS波196ms
符合CRTD植入一类适应证
因施老伯心衰症状较重,恐其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上述常规经冠状静脉窦口植入左心室电极的一种起搏方式),且心电图是典型的CLBBB形态,于是决定先尝试行左束支起搏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进行纠正。
左束支起搏可以纠正了束支传导阻滞
将3830电极植入到左束支部位,起搏后将QRS波从上台时的216ms纠正到148ms,测试阈值0.5V/0.4ms,参数稳定。
术前QRS波216ms
术后QRS波148ms
术后影像图
MRI兼容CRTD开启了3T新时代
由于心衰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中国数据显示,对于心衰患者,10年内MRI扫描需求高达41%。MRI相比于CT,对软组织成像更优,无辐射更安全,是卒中、背部疼痛、关节及软组织检查临床首选的成像方式。随着临床中对影像精准度要求的提高,3T MRI技术应运而生。与1.5T MRI相比,3T MRI扫描速度更快,图像质量更清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给患者带来更多临床益处。但是MRI扫描时强大的磁场环境会对CRTD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电极头端发热、阈值升高、机壳震动等。因此长期以来,磁共振检查是传统CRTD植入术后的绝对禁区。
而全球最新MRI兼容CRTD,开启了3T新时代,打破了以往接受MRI检查的桎梏,彻底改变了我国以往心衰病人植入CRTD后,无法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的历史,对心衰患者而言意义重大。从此,心衰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更全面、精准的磁共振扫描,获取更佳的医疗救治方案;心内科医生可以放心推荐心衰患者接受磁共振扫描;放射科医生可以放心CRTD在3T MRI扫描的安全性。希望该创新心衰器械疗法可以普及,让更多心衰患者获益。
小结
虽然LBBP有诸多优点,但是这种技术还比较新,心室电极植入难度较传统心尖起搏难度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器械治疗,带来新的生活希望。一些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均有一定程度的缩小。然而,必需记住,患者心衰症状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因而不可轻易停药,包括发挥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药物。展望未来,随着左束支起搏技术的成熟运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该技术的临床优势,并逐渐成为心衰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心衰并缓慢心律失常的主流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特支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房颤中心医疗总监。国家教育部本科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负责人。主编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主委。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10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334篇,其中SCI 21篇。
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擅长冠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四上午(南楼岭南名医门诊4楼7室),周三下午(门诊楼4楼5室)。
褚庆民,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曾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宁波市第一医院等全国各大介入中心访问学习。于2014年参加"全国高血压知识大赛"并获得全国第一名,并赴英国伦敦参加欧洲心血管病年会。目前主攻起搏与电生理方向。2020年在我院率先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双心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2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百篇优秀论文”称号。主持并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及医院创新强院课题1项,发表SCI及核心论文26篇。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室性早搏及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冠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及长期失眠头痛,对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治有独特见解。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周日上午(心血管科门诊、房颤门诊,门诊四楼5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