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许华教授立足岭南地域特色及儿童体质特点,提出“风、热、湿、瘀、虚”五因致病的核心观点,临床上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许师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责之风热湿邪,岭南气候湿热,患儿多因外感风热夹湿邪,邪毒内侵,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并强调“风为百病之长”,感受外邪为该病重要的诱发因素,风邪善行数变,与热相合则紫癜骤发、游走不定;与湿相搏则病情缠绵,易伴关节肿痛、腹痛。而内因责之脾虚血热,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如嗜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郁而化火,灼伤脉络;“阳常有余”体质易致血分伏热,热迫血行,发为紫癜。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血证”“紫癜”“衄血”等范畴。许华教授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及儿童“稚阴稚阳”体质,提出“本虚标实、气血失调”的核心病机,以“健脾益气、清热凉血、调和气血”为治疗大法。
许华教授认为ITP的病因病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1. 先天不足,脾肾两虚:脾虚不统血,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肾精不充,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则骨髓造血功能失调,血小板生成不足。2. 外感邪毒,热迫血行:风热毒邪侵袭,外感风热或湿热毒邪,热入血分,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岭南湿热为患,湿热内蕴,郁而化火,加重血热妄行,病程易反复。3. 瘀血阻络,气血失和:离经之血瘀滞脉络,形成“瘀血-出血-血虚”恶性循环,导致血小板破坏加速、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进一步损伤脏腑功能,尤以脾肾为要。总则,ITP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毒、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脾肾亏虚为本,血热妄行为标,瘀血阻络为变”,治则以“清热凉血、益气摄血、化瘀生新”之法,分期论治与整体调护结合。
三、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属中医学“虚劳”“血证”“癥积”等范畴,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以高热、出血、骨痛、贫血等为主要表现。许华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此类患儿,常进行分期治疗,化疗期间,患者气血两虚、脾胃失和,此阶段的治疗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和胃,方剂选择香砂六君子汤、陈夏六君子汤、八珍汤等等,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当归、熟地等,所以这个阶段重点在补益脾胃,促进气血生化。这个期间患儿也常常因为化疗等药物的运用,极大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纳呆、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舌苔厚等积滞表现,针对这种情况,许华教授常合用保和丸消食导滞,常用药物为焦山楂、鸡内金、建曲等。总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虽归属“虚劳”范畴,但其病机具有“急虚夹实”的特点:1. 正虚为本:化疗药毒损伤气血阴阳,尤以脾肾亏虚为核心,患儿多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等。2.邪实为标:热毒余邪未清,或痰瘀内生,表现为低热、骨痛、淋巴结肿大等。3. 虚实夹杂:化疗后患儿常处于“正虚未复,余毒伏留”的动态阶段,需分阶段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