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 育人为本 树人工程 师道为先
鞠躬尽瘁育桃李,呕心沥血筑栋梁。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保障。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实力最雄厚、教学历史沉淀最丰厚的临床医学院,我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师资队伍强大,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广东省教学团队9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人以及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
过去的一学年,我院教学建设收获累累硕果:荣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医学院校获此殊荣的唯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和眼视光学2个专业成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广东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2门、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罗颂平、冼绍祥、林丽珠、邱士军、李赛美先后荣获“全国名中医” “岐黄学者”、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南粤优秀教师” “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或人才项目;冼绍祥教授指导的陈梓欣博士荣获2022年“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今年唯一一篇获此殊荣的中医学优博学位论文;1名研究生获2021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时值第38个教师节,一起来看看我院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感悟:
亦师亦友,同向同行
——罗颂平教授中医药高等教育之人才观
罗颂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
她从教39年,默默在中医妇科学的讲台耕耘,致力岭南妇科学的薪火传承工作。40岁时,她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并连续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成为“待机时间”最长的主任(副主任2年,主任23年,共25年)。回首往事,她虽出走半生,仍初心未改,教学相长,同向同行。
双师之责,立德树人 中医院校临床学科的教师身兼双职,既是教师也是医师。罗颂平认为要先做医师,再做教师,肩负双师之责,必兼顾医德师德,而立德树人首要传承好医术。从第一代学科带头人罗元恺教授到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欧阳惠卿教授,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都以培养学科梯队为己任,形成“以德为先,和谐包容,求同存异,协调发展”的文化特质,团结合作,务实而不尚空谈,干实事,不内耗,谋发展,形成并积累岭南妇科学宝贵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一代代倾囊传承下去。
罗颂平以授艺树人为己任,尽管业务繁忙仍39年如一日坚持亲自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专门给中医学妇科方向班设计了以“方向、路径、目标”为题的讲座,并坚持听取每一届妇科方向班学生对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亦师亦友,共同进步 罗颂平不拘一格,大胆推行教育教学改革,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采用“翻转课堂”、角色扮演、分享案例等方式,通过临床案例教学、案例作业、案例考试来体验当医生的感受,与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看妇科》由罗颂平领衔的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负责拍摄,其安排了研究生、专培医生参与慕课的线上教学,设计与课程配套的漫画,在线上与学员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同向同行,共同进步。

三十多年来,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自身发展,形成了“亦师亦友,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罗颂平的博士学习阶段是从欧阳惠卿教授,欧阳教授成为第一届全国名中医,罗颂平则被评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罗颂平2009年成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其学生郜洁教授成为青年珠江学者;此外,团队的高质量人才不断涌现,如曾诚、朱玲、周英、卢如玲老师获评“广州实力中青年医师”;李艳芳、郜洁、袁烁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通过自身成长历程和团队的发展轨迹,罗颂平深刻感受到立德树人的重要,也体会到培育团队精神和传承学科文化是学术传承的关键环节。“我长大就成了你的样子,他们长大了也成了我的样子。”成为代代相传的学科文化基因,将继续让年轻一代传承发扬,造就新一代的名医和名师。
以德为先三回归,传承创新两兼顾,理论实践相辅成
——吴伟教授谈高等教育、中医人才培养
吴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特支教学名师,广东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现任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秉持“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的理念,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6年。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流传数千年至今且不断传承、发扬,关键在于其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验之于临床,有效而安全。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必须回归临床、回归“三基”、回归人文“三回归”。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说过:“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我们应当按照全国本科教育大会提出的“以德为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堂与临床教学的承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培养出可担负起健康中国梦的现代高级中医师。
一部中医学发展史,是理论不断创新、临床实践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医学是系统论、控制论,包含丰富的方法论、预测学(对于生命科学具有前瞻性)、时间生物学等。中医学既要传承,又要创新,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邓老曰:“21世纪是中医药腾飞的世纪!”进入21世纪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医学与技术交叉渗透,促使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超越任何历史时期。
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必须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广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加大“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把时间还给学生,强化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工作和自主生活的能力。在教学思想和内容上,传承和发扬好中医优势理论和理念,以国医大师邓老的“五脏相关”“五诊十纲”理论,以生动的临床疗效的实证案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端正学生专业思想,树立终身牢固的专业思想。

邓老说:“养生先养心,养心必养德。”所谓“养生”,并不单指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有颐养身心之义。这就要求我们踏实做人,潜心做事。《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邓老生前也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人最好做到这样。”树人当以德为先。“德”字,包含“心”“彳”“直”三部分。其中,“心”指情绪、心境;“彳”与行走、行为有关;“直”为“值”之本字,有价值之义。“德”的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与人的心境和行为密切相关。知行合一,方能止于至善。
致力中西医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袁凯老师探索实践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袁凯,副主任医师,从教7年,骨伤科教研室老师,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负责人,实战实用《中医骨伤科学》整合课程负责人。曾获得“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优秀案例集一等奖。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一门突出讲究“实战性”的综合临床课程,相关基础理论较多,课程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等多门课程。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骨伤科学已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有效路径,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疾患治疗的应用,吸取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之长,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指导思想,体现了整体观念及微创理念的内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袁凯发现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实践内容多,很多内容涉及力学知识,难度大,理解困难,极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能充分理解应用,难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能理解骨伤科的相关概念,检索最新的医学成果,从而应用于临床。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袁凯将课程教案库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补充,增加了多元的教学素材,例如增加3D动画,高清临床图谱,短视频,撰写临床教学案例库等,让学生通过一张图,一个视频,一个案例能理解骨伤科医学概念,将临床过程再现。在教学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手段,除传统授课模式,引入翻转课堂,PBL,CBL,情景转换,虚拟课堂探索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一方面也能知晓学生的不足在哪里。经过前期的探索与实践,袁凯构建了“互联网+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多元混合教学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整合互联网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其主持参与的课程《中医骨伤科学》先后于2020年和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线上一流课程和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平时,袁凯也积极参加学院,省级及国家级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促提,与同行教师不断交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袁凯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诊疗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中、西医骨伤学整体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本质及方向进行思考,探索其特点规律,积极主动地分析、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无止境 学无止境
——冷西谈新专业新教师的感悟与体会
冷西,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从医从教7年,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青年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五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九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临床组)全国二等奖、大学教师讲课竞赛(初中级职称组)特等奖等教学竞赛奖项。

高等教育是学生们学习成长的最重要过程,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专业,力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强临床、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高素质医疗人才。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自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冷西就践行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积极参加国家级等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积累教学经验并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她强调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获得学生一致好评。同时,她在深刻理解高校“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特点,发掘教学中的隐性思政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坚定学生们职业发展的理想信念。
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准则。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届影像学专业的专业课《影像诊断学》负责老师,为了克服专业课教学经验不足的弱点,冷西细心钻研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同行教授们请教,草拟教学大纲、见习实习大纲等指导性文件,成为该专业的拓荒牛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她真正地感受到了以教为荣、从教为乐。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是师者的根本宗旨。影像学专业开设之初,学生不免会出现焦虑迷茫的情绪,冷西均耐心答疑解惑,以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坚定目标, 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成为了学生心目中亲切的大姐姐。作为影像科教学秘书,冷西根据学生的专业及研究方向,针对性分配相应诊断方向的带教老师,使学生学到实用的影像知识和技能,同时按时组织影像学小讲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影像诊断和扫描技术的学术前沿的了解与认识。她的亲切和蔼和尽力尽责获得学生们的好评,获得2020年中医住培“优秀带教老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