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区的前身是广州中医学院内科,自1964年成立内科病房始床位仅有28张,主任陶葆荪,副主任钟耀奎;1966年住院大楼落成,由邓铁涛任主任,黄岐为副主任,1970年开设内科二病区,负责人李任先、丘和明;1983年,正式分设“一内科”、“二内科”和“三内科”,二内科病床增至50床,邓若文为区长,邱健行为内科党支部书记兼二内科主任,其后邱健行调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国普、许鑫梅、罗日永、陈志雄、杨锦华先后任二内科主任、副主任;1997年与脾胃所合作成立脾胃消化病临床治疗研究中心,劳绍贤任主任,许鑫梅、刘友章任副主任;1997年至2004年由刘友章任二内科主任(2005年调任大内科主任),周福生、杨洪涌(2000年调任七内科主任)任副主任;2005年刘凤斌任二内科主任至今。2010年二内科正式更名为脾胃病区,刘凤斌任主任兼消化内镜室主任,罗琦为消化内镜室副主任,杨晓军为脾胃病区区长。
1978年12月,邓铁涛、钟耀奎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1979年陶志达主持的科研成果“脾胃学说的初步研究”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大会奖”;李任先、丘和明、邱健行、刘国普、许鑫梅等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脾胃病科1989年成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下属主要科室之一,国家重点学科六个研究方向中的“脾胃病证研究”和“肌肉病证研究”均设在本专科。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与大学脾胃研究所联合进行脾胃消化病研究。2002年成为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药理消化专业基地。200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2年前二内科主编出版了《胃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中医内科学教案汇编》、《内科学基础》、《脾胃学说研究》、《中医五脏病学》、《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中医读书指南》、《中医诊断治疗学》《中医学新篇》、《中医大词典》、《实用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书,参编《中医胃肠病学》、《消化道生理与病理生理学》、《胃肠电及胃肠动力学在中国》多部教材和专著;2008年通过广东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的验收,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成员单位。2002年后至今脾胃病科主编了《实用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脾本质的现代研究》、《肝病中医临证旨要》、《劳绍贤医学文选》,参编了《现代肿瘤治疗药物学》、《中药临床药理学》、《全国中医院校各科课程习题集.诊断学基础习题集》、《内科学》、《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反思与腾飞 》、《现代中医内科研究》等多部教材论著。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7篇。
建科以来,自80年代初即开展脾胃消化病(包括脾胃病、肝胆病)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同时,在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的带领下,在脾主肌肉理论的指导下,对重症肌无力进行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度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王建华教授的带领下,二内科积极参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脾虚证的本质研究”等一系列课题。其中“补中益气汤对消化道功能活动调整作用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脾虚证辨证论治基础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研究一等奖(1998)、国家中医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1999)。“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开发研制了“胃痞消”、“胃肠宁”、“肠炎安”、“消胀片”、“乙肝解毒丸”、“强肌健力胶囊”、“参芪强肌颗粒”等中成药,其中“强肌健力饮”已经完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II期临床试验,许鑫梅教授参与研制的“胃痞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20090023)。
许鑫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曾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研究中心副主任、脾胃病科副主任、主任,主持或参与研制胃肠宁、胃痞消、肠炎灵、消胀片等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编《内经要览》、《养生长寿》、《临床诊疗常规》,副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五脏病学》等;撰写30篇医学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参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虚证候产生机理”及“八•五”攻关课题“胃炎消片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研究,主持“中药诱导壁细胞凋亡及抗溃疡复发的研究”等省中管局、大学的科研课题4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获1986年广东省高教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省中管局二等奖,及大学基础研究奖二等奖、1999年广州军区后勤部三等奖;因科研工作成绩突出,于1997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奖。
许鑫梅教授擅长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肝胆胰疾患及老年病等。在诊疗工作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药物与综合治疗相辅相成;重视脾胃病从肝论治,注意心理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在溃疡病的治疗中倡导健脾补气为本,尚须注意清肝泻热、活血化淤;治疗慢性胃炎重视分型辩治,施以消胀六法。许教授在临床上发现胃病患者除了胃肠道表现外,还常常表现为咽喉部的不适,患者常诉咽部痒痛、干燥、似有物梗、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症状,咽部检查呈现咽部粘膜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或粘膜萎缩、粘膜下血管显露,或兼有扁桃体红肿等征象。许鑫梅教授将这一临床现象称之为“胃咽合病”,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因患者胃内的酸性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腐蚀咽喉粘膜所致;或者鼻,口,咽喉等局部病灶的细菌或其分泌物产生的毒素吞咽入胃,对胃造成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形成胃病;另外还有不少患者素患咽部疾病,时常服用抗菌消炎药或寒凉中成药后引起或加重胃肠道症状。许教授认为,脾胃二经循行均经过咽喉部,且咽喉与胃互相连接,如《重楼玉钥·喉科总论》说“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之系,乃胃气之通道也”,咽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病变互相影响,临床常须联合治疗,方获良效。许教授提出“胃咽合剂”,以经典方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苏梗砂仁行气,瓦楞子制酸护胃止痛,土牛膝、岗梅根、千层纸利咽喉,治疗脾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慢性咽炎患者,收到良好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简便更优的方法,最大发挥中医药治疗“简、便、廉”的特点,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由于许鑫梅教授的特殊贡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2003年成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2012年成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兼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分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新中医》杂志常务编委。
许鑫梅教授桃李满天下,传人有黄贤樟教授、卿玉玲教授、汤水福教授、邓伟民教授、何羿婷教授、程学仁教授、左俊岭教授、郭穗成教授、邝卫红教授、庞伟华教授、郑学宝教授、邓宏教授、王宏伟教授、叶柳忠教授、唐志鹏教授、雷力民教授、廖祈祈教授、杨同广教授、刘凤斌教授、杨晓军教授、王昌俊教授、樊冬梅教授、吴秀美副主任医师、刘丽萍主治医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