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53岁,主诉:反复胃痛5年余,加重2月。患者5年前出现胃脘疼痛,绵绵隐痛,初起为饥饿时作痛,得食则缓,伴嗳气反酸、烧心、咽部异物感,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予抗HP治疗10 d,病情缓解。其后胃脘痛时有反复,每于受凉、饮食不节及精神紧张时发,不规则服用奥美拉唑后症状可稍缓解。2个月前清明祭祖时因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后胃痛复发,间歇性刺痛,痛及双胁,饥饱均可发,服奥美拉唑后疼痛不能缓解,甚是忧虑,恐有恶变。就诊时症见:神疲纳呆,胃脘时有隐痛,进食后脘腹胀闷,时有嗳气,偶有反酸、烧心,咽部如有物梗阻不适,大便偏溏烂,排便时有粘腻不畅之感。个人史:干部,嗜烟,偶饮酒,喜食肥甘厚味。查体:咽稍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滤泡增生,舌淡暗,苔黄腻,脉弦细。胃镜提示:(1)复合型溃疡(胃角及十二指肠球部);(2)慢性食管炎。14C-尿素呼吸气试验:弱阳性。中医诊断为胃痛(脾虚肝郁,兼夹湿热瘀血证);西医诊断:(1)复合型溃疡复发(胃角及十二指肠球部),(2)慢性食管炎。治则治法:健脾益气、调畅气机,佐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具体拟方如下:党参10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6 g,法半夏10 g,紫苏梗15 g,浙贝母15 g,瓦楞子30 g,蒲公英15 g,木蝴蝶10 g,郁金15 g,木贼15 g,丹参15 g。上方加水1 500 mL,煎取200 mL,饭后分2次温服,复煎,每日1剂,连服7剂。14C-尿素呼吸气试验弱阳性,暂不考虑抗HP治疗。此外,许教授向患者详细解释胃镜结果,重点阐明尚未发现癌变,配合治疗可控制病情。嘱患者饮食规律,调畅情志,戒烟酒及避免辛辣、生冷、油腻、过甜等食物。
二诊 :患者诉胃痛、嗳气、反酸、烧心感等诸症明显缓解、消失,仍有咽部如有物梗阻不适感,大便由溏烂转为偏干结,舌淡稍暗,苔腻稍黄,脉细。药后患者大便转为干结,考虑党参其性偏温,改用药性平和的太子参15 g,加用黄芩15 g、土牛膝15 g以加强清热利咽兼通调大便。继服7剂。
三诊 :患者服7剂后自觉诸症明显缓解,自行再服7剂,隔天1剂巩固。近日因进食米粉后出现再次胃脘胀闷隐痛,进食后明显,大便溏烂,其味较臭秽,舌淡稍暗,苔薄白腻,脉细。此时热象趋微而脾虚益甚,兼有大便溏烂臭秽等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之征,故在上方去蒲公英、黄芩、土牛膝、太子参,改用党参健脾益气,加用炒麦芽健脾消食兼实大便,继服7剂;并再次叮嘱注意饮食禁忌。
四诊 :患者胃痛明显缓解,偶有嗳气,精神胃纳好转,大便成形,舌淡稍暗,苔薄白稍腻,脉细。守上方继服7剂。此后,患者间断至门诊调理,随访至今,胃痛未再复发。
按:此病案为典型的消化性溃疡复发案例。患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其复发的季节为清明节后,有饮食不节之诱因。在病机方面,临证表现有疲乏纳呆、胃痛隐隐、大便溏烂、舌淡脉细等脾虚之征象。患者思虑甚重、胃痛连及双胁、脉弦等,均提示存在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情况,胃脘胀满、嗳气反酸为胃气上逆之象。以上病机一般都能把握,容易被忽略的是夹湿热夹瘀血之病机。细问大便,排便有粘腻、舌苔腻中带黄,加上时值6月,岭南地区正是潮湿炎热之时,故考虑有湿热之邪为患。患者时有胃脘刺痛感,细察舌象,舌质淡中有暗,此乃瘀血之征。脾虚、肝郁、湿热、瘀血是本病案的主要病机。因此,许教授确立健脾益气、调畅气机,佐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治则治法,以四君子汤为基础,配合紫苏梗、法半夏降气和胃,木贼、郁金清泄肝火、疏肝解郁,浙贝母、瓦楞子取“乌贝散”之方义制酸,黄芩、蒲公英清热祛湿,丹参活血化瘀,木蝴蝶利咽。同时根据咽部和大便情况调整用药。全方平和精炼之中不失均衡兼顾,与吴鞠通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理念不谋而合。此外,情志饮食调适与方药相结合也是本案辨治的特色。首诊时,许教授非常重视对实验室检查及饮食宜忌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患者因病情反复而忧虑甚多,通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病情阐明,可释其疑虑,调畅情志,树立信心。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反复与饮食不节有关,故许教授注重向患者强调饮食宜忌。纵观本案例的整个治疗过程,可以管窥许教授治疗PU复发的特色,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从临床实践出发,以脾虚、肝郁、湿热、瘀血为主要病机,治疗立足顾护脾胃、重视调畅气机、兼以清热祛湿、酌加活血化瘀。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方药与调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