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
发布时间: 2014年06月03日

    李某,男,48岁,农民,住院号135563。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20多年,未系统检查治疗。人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大,纳差,口干欲饮,神疲乏力,尿少,大便烂、每天2一3次,无发热及腹痛。查体:慢性肝病面容,胸壁见蜘蛛痣,腹部膨隆,脐突出,腹壁静脉显露,肝脾触诊欠满意,肝脾区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肝掌(十),双下肢重度水肿,舌质淡暗有痕斑、苔黄腻,脉滑。实验室检查:血WBC 3. 8 x 109/ L,  BPC 80. 1 x109 /L,ALT 1266. 92 nmol/L,AST 1533.64nmo1/L,TBiI 31.6 umol/L,Alb 26.6 g/L,A/G 0.92,HBsAg(+),HBeAg+),HBcAB(+)。B超示:肝硬化、脾肿大、大量腹水。中医诊断为朦胀(脾虚血癖,兼夹湿热);西医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腹水。治宜健脾益气,兼以活血化癖,清利湿热。处方:陈皮、甘草各6g,茯苓12g、三七9g,木香(后下)10g,薏苡仁30g,白术、泽泻、丹参、大腹皮、猪苓各15g,益母草、党参、赤芍各20g。水煎服,每天1剂。并嘱病人低盐饮食,以芡实、白术煲瘦肉或鱼汤。服5剂后,小便量渐多,腹胀及水肿减轻。继服7剂,诸症渐轻。又以上方加减调治1月余,双下肢水肿消失,腹部移动性浊音(一),复查肝功能正常,出院后门诊调理。

    按:许鑫梅教授认为治疗肝病需多需从中医“脾胃”入手,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理论,是以阐发肝和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机理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的理论学说。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功能变化涉及人体多个系统;肝脾的联系,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调节上都为重要。所以,我认为,在诊疗肝病方面应注意“肝病从脾论治”。古人亦强调这一点:“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故肝为脾之主。”肝病的病证特点有脾湿肝郁: 以脾虚湿困症状与肝气郁结症状共见为特征。肝脾不调: 多有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病史。肝脾两虚:多见于年高体虚、失血、久病之人。以肝脾常见症状与血虚症状共见为特征。肝胃不和: 多有情志不畅,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病史。所以治肝病,需注意调脾、理脾、健脾、实脾。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