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林传承弟子感悟和体会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5日

一、多元传承,功在千秋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亟待整理和挖掘的伟大宝库,也是历经两千多年沧海桑田依然薪火不断。中医学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历代名医学术经验的世代相传。
     为了力保中医学术的存续,传承名医经验特长,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作出《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至今20余年,共开展了5批继承工作,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中医学术和技术骨干人才。周福生教授是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我有幸被遴选为周师弟子,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近几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开展了包括国医大师在内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构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平台,通过整理、总结、继承、发扬和创新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又能够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促进中医药学事业的发展。名医工作室制度的建立,是培育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新举措,是传承中医药学术的重要途径,将会为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二、周师成就和学验管窥
     周师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近40年,中西融汇,学验俱丰,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威望。教学方面,周师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教学工作,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教学相长,深受学生好评。参与《脾胃学说研究》《中医临床研究基本知识》《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消化道药理与临床》等教材的编写;主编《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结肠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肝病中医临证旨要》。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52名,师带徒8名,指导青年教师及进修医生多名。2002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奖,201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教授荣誉称号。医疗方面,周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擅长内科、脾胃消化、肝胆胰、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疗效卓著。同时还擅长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治疗,在同行及病人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在国内外患者中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患者慕名而纷至沓来,以至每次出诊皆门庭若市,求医者众。行医以来,成功地救治了无数危难重症患者,治愈了很多疑难病证。成功研制多种防治脾胃病证的中药成药,如 “胃肠宁”、“胃炎消”、“肠炎灵”、“顺激合剂”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得到同行认可和广泛应用;先后研制和开发了“和胃片”、“ 胃热清胶囊”、“胃痞颗粒冲剂”、“六味顺激胶囊”等治疗脾胃消化疾病的中药新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周师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厅局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得各级奖励多项, “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一等奖(1999年)、“胃炎消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中药康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综合疗效评价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和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创新奖奖项(2008年)。
     周师首倡“心胃相关”理论及“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的辨治模式”,在治疗脾胃消化病证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其学术思想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三位一体”泛指三个相互关联的事物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此处“三位一体”是以中医学整体观为指导,基于临床实践,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总结,最后凝练而成,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内涵。 “心胃相关”的提出是基于临床实践的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消化系疾病患者,特别是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心烦失眠、抑郁焦虑、多梦易怒等症状,按照传统方法多认为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为“肝郁”,治疗以疏肝调脾为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却差强人意。根据“心主神明”分析临床情志症状的病机,改从调心安神入手,结果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之后有意识地在临床中对其进行验证,经过长期观察,又通过一系列科研课题,比较了疏肝法、疏肝健脾法、调心安神和胃法对伴情志症状的胃肠功能疾病疗效,结果发现运用调心安神和胃法组疗效最佳。
三、跟师感悟
     (一)脾胃病临证用药体会
脾胃病,泛指中医脾胃系病证,中医学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周师临证用药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益气不忘行气;补血不忘行血
     2.调畅气机不忘养血安神
     3.顾护胃气,不宜过补、过寒、过苦、过燥
     4.合理选用活血化瘀药;慎用破气动血药
     5.顽固性疾病、肝病,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药
     (二)“做到四个善于,练就四大功夫”
     最后借鉴孙光荣教授提出的四个“善于”和四大“功夫”作为自己跟师学习方法的小结,同时也是继续努力之方向:
     四个“善于”就是:一是善于以自身的言行彰显“生命至贵”的理念,诠释和传承中医学“大医精诚”之精神内涵;二是善于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经典著作的理论原则;三是善于学习和继承导师的医德医风、思辨方法和独家学术经验;四是善于汲取适合自己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乃至民间医药的经验。
     四大“功夫”就是:背诵功夫,精读功夫,领悟功夫,发掘功夫。第一,“背诵功夫”:中医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必须熟读成诵,核心内容必须背记于心。第二,“精读功夫”:在背诵经典原文的基础上,精读一部经典或一部适合自己专业的医籍,如《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血证论》等皆可,要结合自己实践写学习心得体会,选择体会深刻的理论进行阐发、深入研究,或是由临床、科研中发现的问题溯本求源,在精读书中找到原点进行梳理和阐发。第三,“领悟功夫”:侍诊、抄方、研讨过程中,要真实领悟、真实继承、真实创新老师的特色专长。第四,“采掘功夫”:就是要练就采集和发掘的功夫。通过中医古籍,从历代名医中去采集发掘;通过多拜师,博采各家所长;通过基层实践,到民间医药经验中去采集发掘。
     做到四个“善于”,练就四大“功夫”,才能成为德业双修的真中医,才能接好师傅之衣钵,传承中医之薪火。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