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1985至1988年周福生攻读中医内科硕士学位,指导导师陶志达教授,副导师为劳绍贤和许鑫梅两位教授。陶志达出身中医世家,得其父亲陶葆荪之家传;劳绍贤1962年拜邓铁涛为师,是岭南邓氏学派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许鑫梅为广东省名中医,脾胃病学专家。中医学术薪火代代相传,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汇聚成为周福生临证和科研的发源和指引,师承关系如下图示。
1 陶葆荪学验
陶葆荪,字葆生,广东南海人,广东省名老中医。陶葆荪少年时即有志于医学,15岁起便在家自习岐黄医理,22岁进入广东医学实习馆正式学医,24岁开始在广州、香港两地悬壶济世。其著述有《金匮要略易解》《怎样学习金匮要略这本书》《对肺痨病的认识和临症经验体会》,还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经验》和《对慢性肝炎的临床体会》,其中以《金匮要略易解》最为知名。据《金匮要略易解·再版序言》,陶葆荪业医四十余年,长期钻研《金匮要略》,曾任广州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主任和内科教研组主任等职。
陶葆荪对慢性肝炎的论治遵循《金匮要略》脏腑辨治杂病之精神原则,首辨脏腑病位和虚实病性,再定治法和方药。陶葆荪认为:“起病于脾,寄病于肝”,主要病机当属肝脾同病,但主次有别。陶葆荪的经验是在病程不同阶段根据脾病见症和肝病见症的轻重情况来辨别病位之主次。慢性肝炎之病性为虚实夹杂,实邪责之痰、瘀、湿热郁结,虚证方面,陶葆荪特别强调阴虚。
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陶葆荪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既确立了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常用方,又总结有主治法2种(导浊化湿健脾、解郁邪热舒肝)、佐治法4种(通络、消瘀、益气、养血)和兼治法10种(胁痛、头晕痛、腰痠、失眠、心悸、多汗、阴热、遗精、外感、痰咳),并且分别配以常用药、选用药。
慢性支气管炎是西医学病名,陶葆荪称之为“久咳”,并指出慢性支气管炎之“久咳”有其特点,临床鉴别可从气息、形体、病态、脉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陶葆荪的临床体会:慢性支气管炎多因感冒食滞起病,由于各种原因迁延不愈,余风郁而化热,留滞烁而成痰,日久渐成本病。道出了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四大要素,即风邪、食滞、郁热、痰阻。其根本又在“风”和“滞”,因为火是风郁所化,痰因滞积而成,这是陶葆荪对本病病机特点的概括。陶葆荪经过长期临证探索总结了6个经验方。
2 陶志达学验
陶志达,陶葆荪之子,研究方向为中医脾胃学说,研究方法上则大胆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例如“从胃部血管分布看溃疡病的病因和治疗”、“从溃疡病肺功能变化探脏腑关系”、“脾与免疫”等等。
陶志达认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阐明脏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规律性,这就是祖国医学的脏腑相关理论。陶志达治疗久咳,其经验是久病必虚,当考虑补脾益肺,脾肺同治;治疗喘咳,认为不可只知平喘化痰,而要肺肾共治,肾主纳气,气之根是也。陶志达强调中医脾胃学说在治疗学上的意义,认为:不仅脾胃本身的疾病需要调治脾胃,而且对全身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疾病,也可通过调理脾胃而收到治疗效果。一方面,补益脾胃是治疗五脏不足的关键。另一方面,凡实火、热毒或积聚之症,都适用通降胃腑之法治疗。陶志达认为,脾阴与胃阴互相渗透,其症状常可互见,而且治疗基本一致,临床上为了避免分型过多过杂起见,脾阴可统乎胃阴,不必过细分开。主张脾阴虚治宜甘润。养脾阴一法,补而不操,滋而不腻,至为适合,故脾阴虚的用药,宜甘凉(或甘寒)滋润,如:石解、麦冬、沙参、玉竹、花粉、葛根、甘草、五味子、黄精、淮山、莲肉、扁豆、大枣、糯米、糯稻根等。
3 邓铁涛学验
1975年周福生大学毕业留院工作,工作初期就曾直接跟随邓铁涛门诊抄方,学习其临床辨证、处方、用药的特点。在周福生心目中,邓铁涛学验俱丰,德高望重,是名老中医的典范,青年中医的榜样。对周福生影响最深远的,是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岭南本草的研究和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既是对临床疾病脏腑病机复杂性现象的高度概括,同时也为这一现象的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邓铁涛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有可分和不可分的关系,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临床必须在五脏相关学说的指导下灵活运用脏腑辨证论治。临床运用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的成功经验包括:对冠心病(包括各种并发症如心衰等)、高血压(包括由此诱发之中风)、重症肌无力(包括危象)、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常见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
邓铁涛对脾胃之研究尤为深入,早在1973年就发表了“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出了不少影响深远的观点。邓铁涛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可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脾胃学说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邓铁涛认为脾胃治法有别。但是脾胃有虚证也有实证,有寒证也有热证。相应的,脾胃的治疗方法有补也有攻,有温也有凉。更重要的是,补益脾胃,又有补阳与养阴之别,治脾宜甘温升阳,治胃需濡润通降。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邓铁涛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脾胃论治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除了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属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治脾胃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
4 劳绍贤学验
劳绍贤出生于中医药世家,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同年,在东方宾馆拜国医大师邓铁涛为师,先后参加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和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与临床基础。1975年始与陶志达、王建华等组建广州中医药学院脾胃研究室(即现在的脾胃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脾胃学说研究,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劳教授主持了卫生部重点课题“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和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从多系统、多学科、多层次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研究,首次将脾虚患者的功能指标与形态指标结合进行脾虚证候的产生机理研究。为阐明脾虚证的本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合多年临床,劳绍贤教授认为现代的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体质因素发生变化,而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岭南人多“阳热质”,故而多见脾胃湿热证。临床自拟化裁清浊安中汤、清热祛湿方等多个处方取得卓有成效。
5 许鑫梅学验
许鑫梅,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特别是消化系病、老年病的教学、临床与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医学科学工作者。许鑫梅教授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肝胆胰疾患及老年病等。药物与综合治疗相辅相成,药物与药膳互补,注意心理因素对病人的影响,耐心倾听病人述说,并予以恰当解释,努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疗慢性胃炎重视分型辩治,创立消胀六法。参与研制了胃肠宁、胃炎消、肠炎灵、消胀片、健脾养荣片及清幽漱口液等制剂。常用的处方有四君子汤、四逆散、左金丸、良附丸、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越鞠丸、香连丸及痛泻要方等。许鑫梅遵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脾胃消化病时,重在补益脾胃,升发元气。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脾胃病人出现肝郁的情况明细增多,故临床重视从肝论治脾胃病,常用疏肝解郁、柔肝养阴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