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研经典,通览医著,勤学乐学
回想自己的学医经历,周福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首先还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周福生将经验概括为两个字,一是“精”,一是“通”。“精”强调选书要精,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读书时要精思善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之后方能有所体悟。“通”亦有两层含义,一则强调阅览应广,博学以助精思,一则强调读古人书以综合领会意思为准,务求全面通透,不可停留在文字表明做自言片语的理解。
据周福生回忆,读大学期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广泛阅读中医典籍,他经常是一有课余时间便浸泡在图书馆里,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后便到宿舍外路灯下继续看书,背诵经典条文、汤头歌诀等。一段时间之后,不但经典条文能背诵,整一册中基教材也能背诵了。周福生读书期间,作为年级学习科代表,经常组织同学开展各种形式学习讨论,每学习一门课程,尤其是《内经》、《伤寒》等经典,学习讨论十分热烈,无形之中加强了理解和记忆,每每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早实践,多跟师,博采众长
1973年,周福生在入学第二年便参加临床见习,得到了内科丘和明、妇科欧阳惠卿等老师的悉心指导,受益匪浅。三十多年过去,他至今仍对见习记忆深刻,认为临床见习是从课本知识的认知到临床实践体验的重要桥梁,是学习中医必不可缺的一环。1974至1975年,在潮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实习,临床指导老师放手不放眼,因而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他极大增加了学习中医的热情、乐趣,也加深了对理论学习的体悟。大学期间的见习、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经历,特别是得到名老中医耳提面命的指导,良多启发,为他日后中医学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地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周福生跟随名老中医门诊抄处方,先后跟师邓铁涛、李仲守、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等名老中医门诊、查房。他们的临证经验至今为周福生所喜用。1977年至1990年期间,周福生先后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进修,不但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都得到强化,而且学到许多名中医的临床经验。1985至1988年周福生攻读中医内科硕士学位,指导导师陶志达,副导师为劳绍贤、许鑫梅两位教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周福生完成了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虚证的研究,中医理论和临证经验也不断得到提高。导师陶志达是中医世家,其父亲陶保荪是岭南金匮名家,劳老师和许老师亦皆为广东省名中医,学验俱丰,跟诊学习,收获非浅。中医学术薪火相传,导师们引导周福生打开了中医药科研探索之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也成为周福生临证和科研航程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