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肠易激综合征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5日

曾XX,女,42岁。 广东广州   病例号:5337690
2013.10.28 初诊
主诉:反复大便异常3年余。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2-3次/日,质烂粘腻,便前伴轻微腹部疼痛不适,腹痛即便,便后有不尽感,无脓血便及果酱样大便,自服西药(具体不详)大便变干,2日一行,头起干硬如羊屎,时常肛裂出血。如饮食不慎,尤其吃到寒凉食物,大便则稀烂不成形,日数行,随后又干硬难排,如此反复,辗转就诊多家医院,疗效欠佳,遂来诊。刻诊见:患者形体适中,精神可,略显急躁,诉腹部胀满不适,下腹重坠,大便2日一行,先硬后软,排便困难,常需借助开塞露方可排出。口不干苦,纳眠尚可,小便正常。舌质淡暗,上着浮黄薄苔,脉细。
辅助检查:2013.2.26 肠镜检查提示:结肠、直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中医诊断:便秘
证型:脾虚气滞
治法:健脾行气,润肠通便
方药:五指毛桃30g   太子参15g     玄参15g      枳壳15g
   决明子20g    火麻仁20g     厚朴 15g     乌药15g
   白芍15g     槐花 10g       白术30g      陈皮5g
   7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3.11.4 复诊
患者服药后排便通畅,日两行,质软,仍有不尽感。上方去太子参、槐花,加党参20g,大腹皮15g,白芍减为10g、决明子减为15g。7剂。
2013.11.11 复诊
患者服药后大便日一行,成形,便后无不尽感。遂以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愈。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和生化异常。目前现代医学认为与心理因素、胃肠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功能异常、肠道感染、食物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中医将本病归为“便秘”、“腹泻”、“腹痛”等病范畴,病位在肠,与脾(胃)、肝、心、肾等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滞),肠道传导异常,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滞、湿滞、燥结为标。
通下之法有峻下(大黄、芒硝);苦寒泻下(芩、连、番泻叶);润下(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温下(肉苁蓉、锁阳、油当归、生白术);甘寒泻下(决明子、玄参、瓜蒌仁);行气通腑(厚朴、枳实、大腹皮、沉香、薤白、莱菔子)等诸法之别。峻下、苦寒泻下用于湿热积滞等大实大满的病证,在本病中很少见到。润下、温下、甘寒泻下、行气通腑等法在本病则时常用到。周师认为,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脾之健运,胃肠之通降。脾之升清是全身最大的升机,而胃之通降是全身最多的降机。因此,肠易激综合征大便不调,或干或烂,治疗的关键在脾胃。设若中州升降条畅,大便自无不调之理。对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如果单纯着眼于通便,使用三黄、番泻叶、等苦寒泻下之品,短期内大便可以通常,但日久易耐受而效差。若患者长期服用含蒽醌类的通便药,易发生大肠黑变病。本案患者反复大便异常三年,以大便干、排便不畅为主,西医属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大便呈先干后软,排便困难,便后不尽等特点,口不干苦,脉细,是典型脾虚气滞证的表现,以健脾行气,润肠通便为法治疗6周后以诸症消失。
另外,周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提出“心胃相关”理论指导本病治疗。若患者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时候,常于方药中加用夜交藤、素馨花、合欢皮、酸枣仁、龙眼肉等养心安神之品,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