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阳黄
发布时间: 2014年03月25日

方XX,男,46岁。  广东揭阳   病例号8268005
2013.10.24 初诊
主诉:身目黄染两周。
现病史:患者两周前因劳累后出现身目黄染,小便如浓茶色,量偏少,伴右肋隐痛不适,咳嗽后加重。纳差,腹胀满,眠差,倦怠乏力,口干苦,不欲饮水。大便日一行,量少,质干。舌质淡胖苔黄稍腻,脉细弦略数。
既往史:发现乙肝“小三阳”20余年,自诉肝功正常,未曾药物治疗。
查体:神志清,精神差,略显消瘦,面色苍黄,目睛及周身皮肤黄染,胸前见数个蜘蛛痣,心肺无特殊,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肝区叩击痛阳性,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2012.10.24)TBIL163.9umol/L,DBIL124.4umol/L,IBIL39.5umol/L,TP67.3g/L,ALB37.8g/L,A/G1.3,ALT742U/L,AST322U/L,GGT182U/L,ALP181U/L。
彩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肝胆胰脾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1.病毒性肝炎 (乙型,慢性急发,黄疸型,重度)
       2.慢性胆囊炎      
中医诊断:黄疸
        阳黄(湿热并重)
西药治疗:予甘草酸二胺(甘利欣)150mg加5%GS250ml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1.8加5%GS250ml静滴。上药连用七天。
中药治疗: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退黄
方药:白术15g    茯苓15g     炒麦芽30g    茵陈20g
   鸡骨草30g    丹参20g     柴胡10g    赤芍15g
   田基黄30g    溪黄草30g    黄芪30g    大黄10g
   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3.11.7 复诊
精神体力较前恢复,面色较前稍显光亮,纳好转,无腹胀,大便日两行,质烂,小便次数正常,色淡黄。舌淡暗苔薄黄,脉细。查体:巩膜皮肤黄染较前明显减轻,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击痛。
2012.11.3复查肝功:TBIL82umol/L,DBIL59.9umol/L,TP62.3g/L,ALB34.8g/L,A/G1.26,ALT102U/L,AST137U/L,GGT295U/L,ALP185U/L。
上方去麦芽加猪苓20g、藿香10g。14剂。并与茵栀黄颗粒、易善复、五酯片等口服。两周后再次复查肝功,TBIL23umol/L,DBIL10umol/L,TP62.3g/L,ALB36.3g/L,A/G1.32,ALT32U/L,AST23U/L。随后以健脾化湿方药治疗月余黄疸消退、肝功等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病毒性肝炎引发的黄疸属临床常见病,本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退黄迅速。利湿退黄是中医治疗黄疸之大法,人人皆知,但如何丝丝入扣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却并非易事。本案最大的特点是四黄(田基黄、溪黄草、黄芪、大黄)的运用。大黄,大黄既可通便又可活血,患者大便不实,用大黄乃取其活血化瘀之用。周师认为病毒性肝炎无黄病浅在气,有黄病深在血。活血是退黄的关键,方中除大黄外,又配伍赤芍、丹参活血之力更强。黄芪,补气健脾之药,似乎与湿热瘀阻的病机不合。其实不然,肝胆病变脾土必虚,周师用黄芪一方面以其补气温燥防止诸退黄药寒凉遏脾,影响中焦运化,另一方面配伍白术、茯苓健脾固中,厚其脾土。田基黄、溪黄草,此二药乃岭南道地药材。田基黄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肿散瘀的效果。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凉血散瘀的功效。两药与茵陈配伍利湿退黄之疗效更显著。
另外,大队的寒凉利湿药,既容易伤中,又容易郁遏肝气。对于本病,肝体已伤,肝用不可在伤,因此要加用柴胡、麦芽调达肝气以遂肝用,使木达土化 、肝疏脾运。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